不出所料,常州已经成功晋级万亿GDP俱乐部。
据《常州放》近日发布的消息显示,2023年,常州将进入万亿城。 具体数据尚未公布,待统计公报发布后再公布。
此后,常州继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元后,成为全国第25万亿GDP城市。 江苏也迎来了第五个“万亿城市”。
不出所料,烟台将是26日,推广时间也将在2023年底。 由此形成26万亿GDP的城市格局。
让我们回顾一下每个城市迈向万亿GDP的时间表。
2006年上海GDP突破万亿元,2007年推进北京,2010年广州、深圳突破万亿元,2011年苏州、重庆,2014年天津、成都、武汉,2015年杭州,2016年南京,2017年无锡、长沙、青岛、宁波,2018年郑州,2019年佛山。 2020年,习、合肥、济南、福州、泉州、南通同步推进。
2021年的东莞。 2022年破碎。 常州, 2023. 烟台虽然尚未公布,但基本没有悬念。
去年,在分析常州和烟台的半年度和三季度报告时,有人说这两个城市在2023年基本可以进入万亿GDP俱乐部。
烟台统计局公告:前三季度GDP为7260亿元,实际增速为67%。
常州市统计局公告:前三季度GDP为70061亿元,实际增速为67%。
数据:烟台和常州市统计局运行速度相同,均明显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无独有偶,上半年的增长率也是7%。 显然,这两个城市暗地里处于争执状态。
从去年四季度两市GDP来看,烟台即使四季度GDP不变,也能顺利推进。 只要常州稍微增长一点,也能实现晋升。
如今常州已经正式宣布晋级,烟台已经没有悬念了。
常州为何能跻身万亿之列? 答案在于它对工业的奉献精神。
中国的城市一直是政策驱动的。 顶级城市是顶级设计的结果,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 尤其是京沪。
这样的城市可以获得普通城市根本无法享受的政策利益和关注。 优质产业基本会落在这些城市,比如金融业,谁能和北京、上海竞争。
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要想在军队中脱颖而出,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打造自己的产业,成为硬拳。
常州正在做这些事情。
近十年来,很多工业城市都在追逐服务业,虽然常州也在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但始终坚持工业城市的底线。
从投资数据可以看出,过去几年,常州的大量投资都投入到了第二产业,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2021年,第二产业占4314%,仅下降了864个百分点。
*:常州2022统计年鉴 在此背景下,当大多数城市第二产业占比快速下降时,常州仅略有下降。 2015年,第二产业占496%,2021 年仍为 477%。
第二产业仍占经济的一半左右。
*:常州2022统计年鉴 这是常州的明智之举。
目前,常州拥有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值2956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1485亿元)、通用装备制造业(产值1116亿元)、特种装备制造业(产值1036亿元)四大千亿元制造业。
四大千亿产业总产值6527亿元,居全国第18位。
而且,在资金大规模砸入第二产业的背景下,常州抓住了当下最时髦的产业——新能源。 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连苏州都羡慕不已,提出要向常州学习。
2022年,常州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34万辆,占江苏省半壁江苏省,位居全国第6位。
根据常州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为68万辆,占全省产量的70%。 其中,理想汽车发布2023年终报,全年交付量37.6万辆,同比增长182辆2%,成功夺得新车制造势力年度销售冠军。
同时,常州2022年新能源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形成发电、储能、运输、应用的产业生态闭环,动力电池产销量居全国首位。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是常州未来继续攀升的重要筹码和根本信心。
近日,江苏省印发《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常州建设“新能源汽车之都”。
并设定目标,到2025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
2023年,常州不仅要实现GDP提升,还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赢得新一轮地铁规划审批。
2023年9月,常州地铁正式披露,国家发改委批复《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方案(2023-2028年)》。
*:虽然从地铁客流强度来看,常州不具备获批资格,但常州还是很幸运的,顺利中标了地铁二期方案。
只能说越努力越幸运,成为常州市的一个注脚。
随着常州的官宣和烟台的推广基本没有悬念,中国城市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
GDP万亿的城市数量增加到26个。
其中北方有7个,分别是:北京、天津、青岛、郑州、济南、习、烟台。
南方有19个,分别是: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宁波、无锡、长沙、佛山、福州、泉州、合肥、南通、东莞和常州。
下一个被批准的万亿城市是唐山、徐州、大连和温州。
同时,随着常州的加入,江苏省GDP万亿的城市数量增至5个,超过广东的4个。
这可能会改变广东和苏联之间争夺霸权的格局。
粤苏之争是中国区域竞争中最有趣的一团,两个超级省份相恋数十年,广东一直向江苏施压。
但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江苏确实看到了超越广东的可能。
改革开放前,江苏的GDP也排在第二位,但当时排名第一的不是广东,而是上海。 广东的崛起始于9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江苏依托南方苏模式,大力发展,一度一度位居第一。 但后来,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强势崛起。 1989年,广东正式超过江苏,确立了中国经济最强省的地位。
与此同时,江苏退居第二位,这种广东第一、江苏第二的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在过去的33年里,大部分时间广东和江苏的差距一直在拉大。
1989年,广东领先江苏5954亿元。 1990年,差距扩大到100多亿,1997年扩大到1000多亿,2000年扩大到2000多亿,2007年扩大到5000多亿,随后几年差距略有缩小。
到了2016年,差距又开始拉大,2019年是粤江GDP差距最大的一年,当时广东领先江苏93301亿元。
数据:广东和江苏统计局,但2020年以来,差距一直在缩小,去年两者的差距缩小到624298亿元,比2019年的缺口低了约三分之一。
2022年前三季度,广东领先江苏307052、2023年前三季度差距缩小至298163。虽然收缩幅度不是很大,但趋势一直保持。
最重要的是,常州在帮助江苏,而广东、东莞今年的表现却非常捉襟见肘。
当然,从整个战局来看,广东有深圳挺身而出,深圳还在大象肆虐。
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速为52%。
以江苏万亿城市计,苏州(42%)、南京(4)5%)跑输大盘**,无锡(58%)、南通(5)5%),常州(7%)跑赢大盘**。
就广东万亿城市而言,广州(42%), 佛山 (49%),东莞(2%)表现不佳**,深圳(5%)。4%)跑赢大盘**。
饶旭东就是这样,他认为未来五年将是江苏超越广东的最佳时机。
一方面,江苏城市整体表现优于广东。
另一方面,江苏的批量发展模式优于广东。
江苏管辖的13个城市,都可打,人们给它们起了个绰号“十三太保”。
江苏13个城市的实力是第二次下降。
广东看似有两中心(深圳、广州)和两个辅助中心(佛山、东莞),但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以及目前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其实是单一中心发展,珠三角算是一座城市。
过去,这种模式没有优点或缺点,但现在全球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江苏的模式明显更能区分风险。
这从两大省份城市的GDP增速可以清楚地看出。
2022年,江苏13个城市中,有3个城市去年GDP增速超过4%,最低的也是2%。
另一方面,在广东的21个城市中,增速最高的只有3个3%,最低增长率为-13%。
数据:无论江苏未来能否超越广东,粤江之间的龙虎大战都是未来区域竞争中最有趣的一组。
谁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良性竞争会激发每个城市的斗志,形成千帆大赛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