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的文明。 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对他们的文明是如何起源的、何时形成的、经历了什么过程以及为什么形成这些特征并不是很清楚。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仰少末、大汶口晚期、龙山文物和二里头夏代文化的重大发现,以及近代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结合, 天文学和计算机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厘清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党和世界的支持下,学术界先后启动了夏商周工程和中华文明探索工程。 但是,要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首先要完善夏商时期的年代框架。 因为只有明确了三代人的界限,才能从近处和远处进行回顾性研究。 因此,在“中华文明探索工程”之前,首先开始实施的是“夏商周工程”。
夏商三朝的相关记载在中国史文典籍中屡见不鲜,但最早的明日只能追溯到“民初”(公元前841年)。 虽然自西汉刘信以来,几千年来,许多学者一直试图推定民国元年之前的日期。 然而,由于学者们“单打独斗”,再加上数据有限,技术不发达,一直没有突破。 而且,由于缺乏考古遗迹的证据,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春秋之前没有信仰史”。
2020年10月15日,在北京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条绿松石龙。 (中新社**)。
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几十年的发掘研究,“新的考古资料对西周甚至夏朝之前的历史有了轮廓记录”。 因此,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工程”设定了四个目标:第一,在西周民国元年之前,从周武王到周李王,确定一个更准确的日期。 其次,在商朝晚期,从商王武定到帝信,确定了更准确的年代。 第三,在商代初期,从商唐到孝义,提出了一个更详细的年代框架。 第四,提出了夏朝的基本年代框架。 这一“史无前例的宏大学术工程”自启动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著名考古学家苏炳琦感慨地说:“龙的后代在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同时,国外学术界也十分关注,美国的《中国古代通讯》作为欧美研究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期刊,对这个项目做了详细的报道。 一些外国学者还发来了关于武王和克尚年龄的最新研究成果,供国内有关专家参考。
经过200多名多学科专家的五年联合研究,该项目于2000年完成。 11月9日,“夏商周年纪念表”正式公布。 这个年表将中国以科学为基础的历史年表从西周晚期的民国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延长了1200多年。 该项目设定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夏朝初期; 夏商的边界大约在公元前 1600 年; 盘庚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移居殷; 商朝和周分为公元前1046年。 “作为夏、商、周年代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些解决了中国历史年表上长期未确定的若干难题,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揭示了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脉络, 为子孙后代留下完整的文明编年史。
经过两年的前期研究(2002-2003年),2004年正式启动了“中华文明探索计划”,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综合性、多学科性国家项目。 第一阶段(2004-2005年)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中原地区的文明格局。 第二阶段(2006-2008年),研究上限延伸至公元前3500年,空间范围从中原地区延伸至文明起步较早的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流域。 第三阶段(2006-2015年)重点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现代科技在中华文明探索工程中的应用与支撑、文物保护与展示关键技术研究。 2016年,整体工程完成,考古调查和发掘实例显示,大约5800年前,黄河、长江中下游、辽西江等地都有文明起源的迹象。 从5300年前开始,中国各个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的阶段; 大约在3800年前,中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将文化影响辐射到四面八方,成为中华文明整体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 也就是说,从1996年“夏商周工程”启动,到2016年“中华文明探索工程”第四期工程完成,经过20年的研究,中国人终于对自己民族5000年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有了科学的答案——那就是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自己的土地上独立成长,呈现出多点多点涌现、最终融为一体的发展特征。
20世纪90年代,“夏商周工程”和“中华文明探索工程”构思启动,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在学术上,工程科研团队发表学术文章数百篇,学术专著数十部,培养了一大批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多学科的联合研究路径。 在社会上,最新研究成果呈现在新修订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在国际上,它不仅能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象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而且能为研究人类古代文明提供技术和方法论的参考。 (完)(原标题:“龙的后裔在寻找自己文化的根源”——夏商周项目和中华文明探索项目)。
作者:傅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