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恒丽:春节文化的当代传承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2-23

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俗称元旦、元旦、元旦等,又称元旦、元旦。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春天”代表春天,象征着一年的开始,充满生机和万物的复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被视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节日”是指节日,即具有重大意义的特定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庆祝一个特殊的事件。 因此,“春节”的字面意思是春节,或者是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 这也体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命、希望和团聚的特殊时刻。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们应该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春节文化。

农历新年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

春节从起源上确实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丰时期(公元前115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为了纪念自己的冯泰山,改名为“元丰”, 公元前110年10月是元丰元年。不,新年不应该从第一个月开始算吗? 这是因为西汉初年使用的是秦历,秦朝是从十月开始的。 随着汉朝生产力的恢复,秦朝的历法越来越不适合汉朝的社会发展,太史凌司马迁告诫说“历法不好浪费,最好改正朔”,汉武帝诏书,所以在司马迁等人的主持下, 汉代编纂了一套新历法,以正月初一为年初,正月初一成为正年初一,我们所说的春节由此而来。

根据韩翠玉的《四人月令》记载,汉朝百姓要“拜妻儿拜祖”,即拜祖,举行团圆宴,向长辈献上“胡椒酒”,全家“幸福”。 这一幕与今天的农历新年第一天非常相似。 从源头上看,春节无疑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汉代的春节不叫“春节”,叫“正旦”,宋代叫“元日”,比如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就没有提到“春节”。 “春节”是1913年**成立后出现的一个现代概念。 1913年1月21日,时任内务部部长的朱启超给袁世凯下达了《四季放假书》,提出要问:“把农历元旦定为春节,把端午节定为夏节,把中秋节定为秋节,把冬至定为冬节。 我们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休息,值班的人也可以休息一天。 这就是“春节”这个名字的由来。

农历新年已经存在很久了,为什么改名为“春节”呢? 从根本上说,为公历新年让路。 1911年的“辛亥革命”产生了两大成果:一是结束了皇帝的统治; 二是取消农历的引导位置。 公历新年是“新年”,旧新年呢? 只好改名为“春节”。 *你为什么改变你的日历? 资产阶级革命者改变历法的理由是“进入大和谐的世界”。 “一起进入世界”是什么意思? 它要与现代社会保持一致。 资产阶级革命使中国在国家和政治制度上融入了现代世界,历法的改变使中国在时间和制度上融入了现代世界。 由此可见,历法的改变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转型后的国家正试图重建自己的节日体系,而春节就是这种转型的产物。 毋庸置疑,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因为春节出现在中国新旧制度的交汇处,自然具有现代的转折。

现代性对春节文化的影响。

进入现代社会后,春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而是因为一开始转型速度慢,变化的幅度和规模都很小,不明显。 最先发现问题的是作家老舍先生,他在一篇编年史文章中写道:“新年到了,正好提倡使用阳历,不准旧年。 除夕那天,我请了两个小时假。 从拥挤的街头市场到有冷炉的家。 母亲笑了。 当她听说我必须回学校时,她惊呆了。 过了很久,她才叹了口气。 当我该走了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孩子! 街道上人头攒动,但我什么也没看到,泪水捂住了我的眼睛。 “你看,老舍先生家的春节不是传统的喜庆祥和的春节,门外的世界人头攒动热闹,家里却是冷炉。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老舍是公职人员,所以他提倡使用阳历,不允许他们庆祝旧历和新年。 此时,中国有两种春节:普通人的春节和国家官员的春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化反复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春节文化与时俱进,经常有新的想法。 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单位”,不再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 这个单位是每个人的另一个家,婚丧嫁娶,一切,包括春节。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都市人所经历的春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我记事起,春节就与“祭炉”、“守年”、“拜祖”的习俗毫无关系。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大家走出家门,聚集在礼堂或会议室,领导讲话,送上新年祝福,大家互相送上节日问候,美术团献上特别节目。 春节“集体崇拜”最早流行于明清时期,也就是古代的公务员,大家都是异地的官,春节期间不能回老家,所以同年同年自发地聚在一起过春节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年“集体崇拜”特别受欢迎。 单位在新中国春节文化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单位特色,使工人有工人春节,农民有农春节,牧民有牧民春节。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型国有单位,节期间吃喝玩乐是关系到万千职工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 从衣物到饮料饮料,从东海毛尾鱼到奶油瓜子,都是由福利部门采购,在春节期间分发给大家。 过年的时候,大家吃一样的食物,喝同样的饮料,去俱乐部看同样的电影,参加同样的农历新年花园聚会。 就连元宵节的灯笼,也是由各家工厂制造和提供的。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春节也是集体化的。 在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胜山人民公社,当地长者回忆起“革命的春节”,农历新年第一天村民们穿着新衣聚集在一起,中午在集体食堂吃饭,晚上在公社礼堂欣赏春晚或戏曲演出。 在农业集体化后的农村,春节文化也在悄然改变。

有趣的是,人们并没有因为雇主对农历新年生活的深入参与而感到不舒服或束缚。 相反,由于单位是超越家庭和个人的实体,在经济文化方面具有更强的实力,单位组织的春节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传统春节文化的升级。 这大概就是集体生活的魅力所在。 随着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大集体的力量逐渐减弱,春节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走出了更多的色彩。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情地出现在春节上?

中国新年文化的当代价值。

春节文化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民所珍视。 古人说,“要毁掉自己的国家,首先要毁掉它的历史”,同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最好方法就是摧毁它的原始文化。 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是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文化,而春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 我们可以吸收所有文明的精华,但我们绝不能放弃我们自己的文化。

春节文化有两大核心:一是敬祖,二是祈福。 祖先崇拜的本质是找到一个情感和文化的“锚点”,而你之所以与这群人亲近,又与那群人疏远,是由“祖先”这个锚决定的。 如果失去了锚,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陷入痛苦和迷茫,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Alex Harry)曾写过一篇**“根”,反映了美国黑人失去“祖先”的痛苦,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也诞生了“寻根文学”,它正在寻找这样的锚。 如果祖先是血缘的共同祖先,就会有血脉层次的身份认同,这体现在春节习俗中,那就是“去亲戚家”。 如果祖先是文化层面的祖先,就会有一种文化认同,表现为“新年”。 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中国有56个民族,血脉多元,文化统一,是中华民族多元融合格局形成的基础。

春节文化的第二个核心是祈祷。 这里的“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幸福”,而是指一切美好事物的集合。 人类生活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这是需求和动力。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就是因为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就像女娲天补天,天天赞美父亲,嫦娥奔月,这是培养民族人格的基础。

中国人祈求的“福气”,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福气,更是家庭和国家的福气。 这是由于历史上国家灭亡、家庭灭亡的教训,以及儒家知识分子的恳切教诲,使中国人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修身养家、治国治天下”的道理,有家国之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是在春节庆典的帮助下开展的家庭和国家教育活动。 汉代的春节仪式已经成熟,《后汉书与祭祀编年史》云雾重彩:“初春之日,东郊迎春,祭祀清皇帝菊芒,马车和服饰全青,歌《青阳》,八百舞。 “汉代春节大礼是天子的恩赐,是天子主持的国祭,或者是天子任命的大臣。 春天代表着气温的上升,天地万物从冰中苏醒,天地生机勃勃,繁荣昌盛。 春天代表希望,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迎接春天就是迎接希望,春节是中华民族迎接希望的节日。

在全球化时代,春节也是关于文化和生态多样性的。 文化是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发展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集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发扬春节文化对于防止文化产业入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战略价值。

打造春节文化新时代。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春节文化,新时代的春节文化既要保持与传统春节的血脉联系,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散发出新的内涵。

一是强化春节民族仪式感。 古往今来,春节一直是国定假日。 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普通百姓,这都很重要。 隋唐春,“每年正月,各国都来朝廷”。 宋朝召开“正旦会议”,在大庆宫举行,四角站着市政厅将军,外国使节进宫。 春节具有浓厚的民族仪式感。 虽然春节现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它的仪式性还不够,主要是作为传统的民俗节日来庆祝。 春节作为中国人的神圣时刻,应该增强春节的仪式性。 我们要借此机会,举行全国庆典,祭拜中国人民先辈,祭拜圣贤烈士,祝福国家繁荣昌盛,向全体人民庆祝新年,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二是加强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动员和组织。 普遍性是春天的一个重要特征,全民参与的前提是动员和组织。 作为当代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加春节,好好庆祝春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动员和组织群众,确实是一个问题。 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充分调动和调动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力量。 我国有工会、文联、妇联、学生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各级组织,社区设有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 二是充分调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力量,利用寒假的闲暇时间,广泛开展春节文化活动,培养人才,增进认识,培养下一代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和兴趣。

三是增加节日期间文化产品的供应。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大国,超过14亿人同时庆祝节日,这将对社会公共服务和文化市场消费产生很大的压力,对于广受诟病的交通拥堵、餐饮、购物和旅游场所过度拥挤等, 本质上是由于节日期间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造成的。要满足超过14亿人的精神消费需求,绝非易事。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增加产品供应,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服务,分散客流。 从春节期间很多景区忽冷忽热的现象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场所和景区都人满为患,但还是集中在少数名气比较大、活动丰富的景区。 不是游客太多,而是这类产品数量太少,游客用脚投票,就会出现拥堵。 这说明我们在节日文化产品供应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四是弘扬春节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结合。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有近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春节本身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泥粘”、“铁花”、“麒麟舞”,由于与农业文化环境的分离,变得难以生存和发展,而春节作为最重要的文化消费季节,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和产品作为春节期间的演出项目,可以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提升节日体验。 春节庙会和文化消费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空间和消费市场。 以春节为契机,以春节文化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嵌入到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文化已经与中国人相伴2000多年,并将继续伴随中国人。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春节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只有以传承创新春节文化,以创新发扬春节文化,才能真正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彭恒丽 单位: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延伸阅读:农历新年习俗。

1、扫地:扫地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扫房”。 每年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餐具,拆洗床上用品窗帘,把房子的院子洒洒打扫扫地。 到处都洋溢着卫生洁净的欢乐气氛,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新年红:

贴年红,即春联、门神、年画、祝福词、横批、窗花等,因为这些都是过年粘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新年红”。 它反映了人们的习俗和信仰,增添了节日气氛,并寄托了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期待。

3.崇拜神灵和祖先: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追天终的传统,节日期间不忘祭祖。 在农历除夕夜,人们会倒上菜肴和葡萄酒,并举行庄严的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保护,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

四、农历除夕晚宴:

农历除夕晚宴,又称年宵、团圆饭、团圆饭等,特指年末和农历除夕的家庭聚餐。 农历除夕大餐起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神灵和祖先团聚团聚,共进团圆饭。 团圆饭是一年中的重头戏,不仅色彩缤纷,而且非常优雅。

5.寿年:寿年,又称寿年火、赵念等,历史悠久,中国汉人有在除夕守年过年的习惯,俗称"熬夜"。守年民俗主要表现在各家各户点燃年火,与家人聚一聚,守护“年火”不熄灭,等待时辰告别旧迎新年,迎接新年的到来。

六、年钱:

年钱,又称“压力钱”,一般是长辈们在新年倒计时时用红包送给晚辈的。 年钱有很好的意义,人们通常认为它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和平。 都说年钱能化邪,年轻一辈拿到年钱就可以安地过年。

7.鞭炮:

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这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的怪物。 午夜时分,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声响彻整个中国大地的天空。 在“年元”、“月元”、“时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院子里筑起了“繁火”,寓意着天繁华盛。 它托付给中国劳动人民一种欢迎吉祥和祝福的美好祝愿。

8.新年问候:新年问候是人们告别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新年问候”一词的原意是祝贺老人过年,包括向老人叩头,祝贺他们过年。 当你遇到同辈的亲戚朋友时,你也应该送礼物和祝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年问候的习俗不断被添加新的内容和形式。 除了遵循以往的过年问候方式外,还有**新年问候、短信新年问候、线上新年问候等。

九、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在月亮高高的这一天,人们会点亮万千盏灯笼庆祝。 参观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节(又称汤圆)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寓意团圆。

相似文章

    送茶养生,送茶文化,春节茶道首选竹叶绿

    茶 是一个复合载体,既有感情的传递,也有文化的传递,有伟大民族风采的传承。随着龙年新年的临近,竹叶绿以其高端的品质成为送礼的首选。自推出以来,竹叶绿茶获得了无数赞誉和奖项。但对于朱叶清来说,消费者满意度是最受关注的方面,这也是朱叶清能够打破绿茶行业 有品类 无品牌 的僵局,树立民族品牌的重要原因。竹...

    传统文化的馈赠

    如今,腐败猖獗,屡屡败德,欺诈和传销害了无数人,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中的 礼仪 道德上的仁义离不开 礼 教育纪律 整风,没有 礼仪 是不完整的。分歧和纠纷,辩护和诉讼,没有 礼貌 就无法评判,领导与下属之间 父子与兄弟之间,没有 礼貌 就很难划分上下层的关系。从首到地,再到军队的管理,上...

    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丨洛阳文化礼堂联盟表演村晚会

    近日,由村民们自导自演的乡村晚会在路桥洛阳街道凤旗村文化礼堂举行,个节目轮番上演,展现新时代新乡村风貌。开场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将气氛推向了高潮。相业堂传字 打金枝闯宫 玉蜻蜓拒子 等七部越剧,唱响了宋韵文化,让村民们从戏曲的角度感受江南独特的精致情怀。我的腿脚不方便,我家门口的乡村晚会很精...

    龙年家族文化礼品,平方英寸邮票,限量收藏

    中国人热爱龙文化,甚至被称为龙的后裔。龙凤吉祥,画龙点睛,鱼跃过龙门,儿子是成龙。一个美丽的传说,赋予了龙无尽的美好期待和意义。中国人也将龙文化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中 元宵节的龙灯舞 端午节的龙舟赛跑 二月初七祭祀龙王。每当十二生肖龙年盛开时,它就被视为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不,年恰逢龙年,为了庆祝隆重...

    奇数还是偶数礼物? 揭开中国礼仪文化的奥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物的数量非常重要,礼物的数量也是其中之一。单数或偶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些人认为礼物应该用单数赠送,因为单数代表独立和自主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礼物应该以偶数赠送,因为双数代表吉祥与和谐。那么,你到底应该选择什么呢?让我们揭开中国礼仪文化的奥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送礼的目的和场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