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新社四川分社邹辉撰写。
2022年9月23日,总书记**在致中国新闻社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中国新闻社以成立70周年为新起点,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积极联系海外华人**,为呈现可信、可爱、受人尊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华人大团结,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和人文交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近年来,中新社四川分社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川历史文化资源,尤其在四川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找中西共通点,探索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国际交流的路径。
充分利用四川历史文化特有的“IP”,开展国际交流。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国际交流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比如四川的饮食文化。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而闻名,在海外享有盛誉。 四川分社记者在工作中发现,来川的华侨外友人对川菜情有独钟,于是充分利用中国新闻社设立的“中国味道”栏目,收集撰写川菜文稿,并印发了《川菜第一道菜归锅》等多篇专稿: 《从江湖到四海》和《纽约的荣乐园:现代川菜走向大海的“第一枪”》,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四川的大熊猫文化。 四川分部报道大熊猫的繁育和生长情况,每年发出100多篇相关文章,特别关注回应海外关注的大熊猫话题。 如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2020年10月,三星堆新一轮祭坑挖掘启动后,三星堆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霍薇:三星堆又是'新'了,东西方古代青铜文明是怎么进行'空间'对话的? 以及许多其他重要的手稿。
充分挖掘中西两国在四川地方历史文化中的共性,进行国际传播。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出千年英雄(1001-2000),全球共有12人,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这说明苏东坡作为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有着中西方人认可的价值观,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天然优势。 “一滴水能看到太阳,一座三苏寺能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邃。 我们说要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2022年6月8日,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走进梅山三宿寺。 四川分会很快采访了中国苏轼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副主任戴璐,对三苏寺的历史和东坡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发表了《戴璐:为什么中国人一提到他总是“微笑”?草稿。 针灸不仅在海外华人圈子里很受欢迎,在一些当地人中也很流行。 四川分会围绕针灸走出海外的历史和变迁,采访了世界针灸联合会副主席、国家重点学科针灸带头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首席教授梁凡芳。 国际传播效果很好。
运用四川历史文化进行国际交流,必须注重国际视野。 要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就必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对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报道,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重视。 作为“春老爷子”的故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因其独特的春节民俗风情,被誉为春节文化之乡。 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定为联合国假日。 春节文化之乡阆中,也成为2023年春节四川分公司基层的焦点。 除了参观阆中古城,了解春节说春、春节老人祝福等春节民俗,采访洛霞红专家外,我们还挖掘了外国人和春节的故事。 四川分部围绕“世界第一灯”自贡灯笼,播放了《陈家铭:东方灯笼如何照亮世界? 讲述了东方灯笼如何促进东西方交流的故事。 在体育交流互鉴方面,四川分会以成都大运会为契机,策划撰写了《如何在大运会上推动全球青年对话? “武道,东西方有区别吗? 并专访成都大运会火炬设计师徐廖远,发表《徐廖远:大运会火炬为何有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以火炬设计为代表的体育艺术创作如何引发和促进世界人文交流。 当然,开展国际交流,也可以采取“邀请”的形式,加强与海外领导人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沟通效率。 四川分公司每年都会邀请华侨华人**通过总公司到四川参观,让他们体验四川特色历史文化的魅力。
善于挖掘不为大众所知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国际交流。 四川除了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三肃寺、乐山大佛等国内外知名的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外,还有一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国际交流的绝佳题材。 汉代石阙是中国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地建筑之一,素有石“汉书”之称。 目前,中国有43个汉语,其中四川有21个,所以有句话说“世界上有很多汉语巴蜀”。 四川分社记者前往达州市曲县汉阙博物馆,围绕《汉书》石碑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并印发了《罗二虎:石碑《汉书》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怎样互学? 》。在欧美四合院风靡一时的花百合,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现在的欧美百合几乎都起源于中国的岷江; 猕猴桃是新西兰的国牌,但新西兰的猕猴桃是世界红猕猴桃的发源地,中国是四川苍溪。 四川分会聚焦著名的“植物猎人”威尔逊和四川岷江畔的百合花,发表了题为《尹开普:为什么“植物猎人”威尔逊称中国为“世界园林之母”?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