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闻 客户通讯员 夏娴薇 记者 邱一娜.
近日,“智能科技驱动教育实践创新与改革”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 来自全国科研机构、基础教育、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硕士、博士生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会上,知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教授作了题为“思维教学理论导致”技术赋能教学“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生成人工智能的创造性本质和内涵、 以及技术赋能教学的现状。
胡教授认为,“没有教学理念的引导,最终很难成功,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座专家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论坛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董岩教授告诉记者,胡教授的观点直接击中了当前教育技术变革与应用的困境,也是一个需要更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共同解决的突出问题。
对此,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岩教授认为,教育技术的转型,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当可能会加剧“教学不力”,加剧歧视和偏见。 要参与主管部门和相关参与者的智慧,制定相关政策,规避相应风险。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徐惠富呼吁专家学者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多方面影响。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王岩建议,研究者应开展教育强国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指导。
研讨会上,专家们普遍看好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肇庆大学副校长肖启庆教授认为,教育与科技进步不仅要同步,更要积极融合。 教育技术应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注重技能培训,注重学前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副教务长、未来教育学院副院长孙波教授告诉记者,未来教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需要培养更多创新型教师,让学生和教师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人才,特别注重适应人工智能未来时代的教育变革。
广州市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赵霞表示,目前在教育科技、课堂学习统计、学生桌面直播等领域的非感知数据采集和智能校正,已经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的多所中小学得到应用。 未来的教师必须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拥抱数字教育和智能教育。 据了解,广东智汇教育科技发展研究院团队研发的晓乐二读课堂系统已在广东省多所学校落地,并已应用于课堂满意度和教师减负等方面。
教育科技的应用最终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教育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郑亚峰告诉记者。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学院钟柏昌教授对此观点表示赞同,并以“项目即学习”为主题,分享了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呼吁教育工作者真正培育面向4C创新能力需求的教育创新实践模式。
在项目式教学的应用方面,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大学、开放型大学系统、中小学都有深入的实践和探索。 西南财经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多年来共同在学校开展实践探索。 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廖春华研究员介绍,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20多位老师参加了本次论坛,分享了学校在新财经背景下对项目式教学和学科融合的探索,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参考。
会上,广东开放大学王建根教授分享了他们基于项目突破的教育和教学实践成果。 深圳盐田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尚宝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学校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转型路径,并思考如何从学教方式的深度改革中探索区域教育的新形态。 深圳盐田山海学校校长王淑红重点介绍了《指向儿童完整人生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的具体内容。 深圳盐田乐群实验小学校长曾欢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技术落地、实际案例、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分享了学校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的循证课堂实践。 广东江门市和华中学副校长温雷英、成都烈物中学吴凤志分别介绍了学校学科教育中项目式学习思维培养的实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胡美茹介绍了英语单元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的探索,她倡导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实践、迁移、创新等学习活动的路径,构建知识、主题意义、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输出, 提高英语学科素养。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共同主办,北京开放大学理学院、广东智汇教育科技发展研究院协办。
*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