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放假8天,返乡探亲、旅游人数明显增加。 截至2月21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已达61人3亿人。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整个春节期间,全国将有90亿人次出游、探亲、休闲。 春节假期和整个春节旅游周期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消费,进一步激活了文旅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假日经济”的溢出效应。
从人才到人群。
这几年,国内旅游业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和趋势,从风靡一时的“村超”和“村巴”引领的贵州旅游热潮,到淄博烧烤带动的短途旅游潮,再到北方哈尔滨引爆的冰雪世界,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巨大的消费动能和潜在需求。
相应地,各地的人们和人民都在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城市做广告,争夺他们带来的“消费红利”。 来自全国各地为城市代言的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与充分展现本土精神的人们争相登上舞台,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韧性和社会活力的最佳代言人。
我们可以把这些新现象概括为各地掀起的“抢人”战争,这也是“流动经济”的一部分。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一个地方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公众的目光,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迎来“人”的涌入,展现当地风土人情,拉动当地经济,刺激社会消费,这就是“人群”大战的底层逻辑。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更广阔,就会发现,围绕“人”的“争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已经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模式。
2017年左右以来,各地纷纷出台各种人才政策,或推出“政策包”,或设立专项机构,打好“教育资源牌”,打好“放宽落户棋”,都是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和高素质人才落户当地,从而提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和质量, 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从各地的“人才争夺”,到“淄博现象”和“尔滨现象”所展现的“抢人”新格局,中国社会形成了“抢人”热潮。
无论是抢人才还是抢人,都与“人”息息相关:围绕人才的竞争的本质是吸引符合区域发展的人才到区域,在这里扎根成为“新本地居民”; 围绕“人群”的竞争旨在塑造城市旅游品牌,带动当地相关文旅产业发展,刺激消费,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吸引“人群”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抢人才是人才的长期扎根,抢人是对流量爆发力和瞬时性的追求。 它们都直观地反映在一系列数字和数据中:“某地今年吸引xx高端人才”、“某地今年吸引xx名游客,带动旅游收入xx元”......这些头条新闻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惊人的数据来展示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无论是人才还是**,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都已成为极其重要且可量化的数据指标。
人口经济和现代国家。
为什么需要“抢人”,从“抢人才”发展到“抢人”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围绕“人”的竞争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逻辑之一? 为什么数据意义上的“人”,即“人口流动”和“人才数量”,对现代国家很重要? 当有主体意识的人成为统计意义上的“人才”和“人”,区域发展是否还应该“抢人”?
在古典时代,经济学的概念意味着“家庭经济”或“家政经济”,因为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般状态,人们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自给自足仍然困难,更不用说有利可图的交换和**了。 因此,那个时代的交换和**在类型、数量、强度等方面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交换不发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制造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随着地理发现和远洋航行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世界,建立了世界生产链和体系,货币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
于是,传统时代的国家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现代国家特有的新的国家能力,即国家在领土范围内计算、计划、管理和发展各种“经济因素”的能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土地、人口和各种资源等因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述要素中,“人”和“人口”本身成为最有价值和最复杂的要素。
现代社会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系,它凝聚了包括人、人所拥有的技术、人所拥有的资源在内的所有要素,而这些以“人”为核心的要素成为现代国家的“核心资产”,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分析和计算,成为现代国家的核心能力。 人口和人才已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抢人才还是抢人,背后都有着相同的底层逻辑,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各种经济效应。
现代社会中的流动性逻辑。
在弄清楚了为什么经济社会论“人口”成为现代国家的必修课之后,我们需要面对下一个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与文旅产业和本土消费密切相关的人群?
随着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生活的物理空间被大大压缩,时空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缩短。 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潮”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出国度假,还是去外地打工扎根,都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 在这种观念和意识变化的背后,是“人群”出现的代号。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中的人是独立的个体,坚定地保留着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相信生活有无限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常常感叹工作缺乏意义,抱怨生命的意义被重复的劳动榨干了。 事实上,这触及了现代社会的本质:它是一个以人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复杂系统,他们同时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同时也扮演着服务与服务的角色。 现代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体系,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称之为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 整个社会制度通过人们的专业化劳动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其中的个体由于日常工作的重复性,特别渴望“找回”自己的时间,希望实现“天大,我要看”的人生理想。 生活的无限可能,是现代性对人们的承诺,而真正的职业压力构成了对人们的要求,所以越是闲暇,越是要从“日常”中抽离出来,去从未去过的地方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以上所有因素构成了形成“人流”的结构性因素。
从现代社会运行的本质来看,无论是围绕人才的争夺,还是聚焦人群的引流,都不再是“抢”不“抢”的问题,而是如何“抢”,如何良性地“抢”。 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瞬时、高强度移动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的行动轨迹和行为趋势所形成的数据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成为一种具有较强国民经济属性的“流动信息”。
因此,如何捕捉和利用这种人员流动,并激活这种流动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成为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从本质上讲,无论是“抢人才”还是“抢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前者需要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也要让引进的人“用尽其才”,安居乐业;后者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品牌效应。
人、人口、人才,是现代国家经济运行的核心要素,人口是数据,人才是有标准,但“人”是一切的前提,只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深刻理解个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尊重个人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人的流动趋势和特点, 也是围绕“人”开展良性竞争和提高发展水平的关键。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庆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