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园区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及分类(一)发展背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生产要素的重组和组织形式的突破。 现代农业制度意味着现代化的装备、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的农民,而当时的国家经济还是以小农为主,如何把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制度转变为现代农业制度呢? 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以及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来推动和示范,而农业园区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随着家庭责任制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亟待改革。 农业示范园区的出现,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找到了一条出路有效方式。农业科技园是世界先进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对中国传统农业影响的产物。 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应对WTO挑战的现实选择。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人们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等精神需求,农业科技园也是城市休闲旅游农业的产物。 (二)发展历程经过分析和归纳,我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初创探索阶段(1994-2000年)。 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集约化向现代集约化过渡; 它以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和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标志,它们成立于1994年左右。 2.规范制定阶段(2001-2009年)。 2001年,受科技部、农业部委托牵头,六部委联合实施农业科技园国家级项目。 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措施的出台,农业园区逐步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此后,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园区,如观光农园、果蔬采摘园、畜牧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休闲农园、度假区、民俗旅游村、生态农场、农产品物流园等。 3.成熟和改进阶段(2010-2015)。 “十二五”期间,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加快传统农业改造、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 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标志,全国先后建成了一系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截至2015年,中国共确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 4.突破性晋升阶段(2016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 “十三五”规划后,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标志,特别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民、振兴农村,注重产城融合、产乡融合、产村融合。 (3)主要功能在农业园区功能方面,农业园区的传统功能主要是优质生产、加工、示范和驱动功能、教育功能以及休闲观光功能。 随着人们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组织形态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农园区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建立了一系列“中心”:生产中心(土地、品种、技术、人才、生产资料等), 孵化中心(研发、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招商中心(商业活动、营销活动)、物流中心(分拣、包装、配送、溯源)。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具有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展示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育新型专业农户、促进农户与市场有效衔接、拓展农业多元功能的作用。 (4)主要类型农业园区是具有特定目的和主题的农业相关项目的集中区。 我国农业园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每类都涉及不同的主管部门或实施单位:农业科技园区(科技部)、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和省市农业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业综合办)、观光旅游农业园区、现代农庄(农业农村部、旅游局、农垦总局、民营企业)、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各类民营企业)、农业特色小镇(省级农业厅)、牧区综合体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国际农业园区梳理了四种类型:demonstrate farm: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题的示范农场; 2. holiday farm:以农业旅游休闲为主题的度假农场; 3. agri.&tech.park以科技展示、示范、产业孵化为主题,聚焦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产业发展与培育; 4. educational farm:以青年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认知、经验及相关教学服务。 二、农业园区发展的理论基础(1)相关理论农业园区发展以来,许多理论都为其提供了支持,以下理论与农业园区的发展密切相关: 1农业区位理论以城市为中心,根据与城市的距离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对园区的空间布局和生产区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理论特别强调根据城市的距离设计公园的功能和定位目标。 2.发展极理论强调中心城市作为工业中心和市场中心的作用。 强调农业园区要成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极,农业园区要通过农业新技术的集聚和传播,促进周边农村的发展。 3.农业生态农业理论该理论认为,农业生态系统由农业有机体、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技术与经济等子系统组成。 这些子系统共同推动以复杂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发展,促进园区持续稳定发展。 4.传统农业理论的高新技术改造该理论强调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农业的各个阶段,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拓展相关产业。 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经营手段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5.农业界面工程理论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理论(二)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四因”理论该理论强调,在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基本条件,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政策条件,依托重要关键数据,明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规划好园区建设好。 该理论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因人制宜,见因难”。
“四因”理论在农业园区的投资、规划、运营、后期维护管理等不同环节或链条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三、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运营模式(1)园区运营理念园区运营,即园区的开发运营过程包括三大环节:园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招商运营。 运营组织是指参与园区投资开发、运营管理、产业参与的相关组织。 组织主体主要包括主管部门、工业主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等)、科技支持单位等。 根据不同的标准,运营模式的分类不同:1根据投资实体和经营实体情况分为农业园区:**领先,企业经营模式; 企业自主经营模式; 医院与地方合作模式; 政企联合模式。 2.根据产业主体分工与链参与农业园区可分为:全产业链型、休闲观光型、三产业一体化型和科技引领型。 3.其他类别:产业集聚程度、土地利用状况、主管部门等。 (2)运营模式(按产业链分类)。全产业链整个农业产业链是与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的主体紧密相关、有效衔接、耦合协调的有机整体。 因此,要打造完整、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园区,不仅要延伸产业链,更要聚焦大型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构建系统化的物流网络,开展品牌营销,推动社会化全方位服务。 此外,为了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需要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作为促进链条延伸、补充链、强链、优链的延伸; 还要完善支撑体系,整合创新链,优化第一链,完善价值链,畅通资金链。 以山东泗水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为例,全县常年甘薯种植面积15万亩,周边县区市种植60万亩。 2021年,工业园区总产值为2716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387%。2022年4月入围2022年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名录。 公园设置”育苗、绿色种植、保鲜、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休闲“将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融为一体。 典型做法是:(1)。水龙头驱动提高红薯的附加值。市级11个,省级1个,国家级 1个。(2)**引领,打造区域品牌。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品牌推介会。 从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举办了三届(泗水)甘薯产业发展大会。 (3)将农业与农业联系起来,激发繁荣主体的活力。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深化乡村振兴加快发展产业致富人民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设立产业发展致富百富专项资金1000万元; 制定并颁布了《支持泗水县甘薯产业建设若干办法》,对全县甘薯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大农户给予奖励和补贴。 (4)智慧赋能,给行业“数字插上翅膀”。。使用手机、电脑等,通过农业技术推广APP等客户端指导生产。 2.休闲观光扩大园区建设内容和规划范围,增加不同形态产业单体数量,充分发挥各业态农业科技的优势和相互作用,结合休闲旅游,展现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新业的新面貌。 区域开发模式。依托该地区自然优美的乡村风光、舒适宜人的清新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绿地,结合周边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打造休闲娱乐设施,提供休闲服务。 科普教育模式。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运动休闲教育、儿童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乡村风情民俗为旅游景地,充分突出农耕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特色,开展农耕展示、民俗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民歌、舞蹈等休闲旅游活动。 休闲农场或旅游农场模式。体验现代农业的风采,参与农活、垂钓、娱乐。 3.三产业融合型随着产业链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紧密联系、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亟需发展农业园区各产业融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不断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引导产业集聚发展。4.以技术为主导科技主导园区是特定区域内新品种、新农艺、新材料、新种植模式的集中试验、示范、培育和展示。 中国正努力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转移和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创新的重要阵地,生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典范。 城镇和乡村与农村综合改革。第四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存在问题1.均质化问题严重,施工重复水平低。农业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区域产业优势不突出; 主营业务为中流砥柱,同化严重,竞争力不足; 农业休闲主题不明确,缺乏附加值高、参与度强、迎合游客口味的产品。 2.体制机制不够畅通,园区管理有待加强。治理结构有缺陷,园区名不副实; 缺乏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 保守的经营管理。 3.缺乏长远规划,市场定位不明确。园区的短期发展不能与长期发展相结合; 园区发展方向不集中,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 产品开发缺乏市场吸引力。 4.要素(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不到位,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政策建议1.明确定位,建设完善产业园体系。明确农业园区定位,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形成基本覆盖国家领导、省骨干、市县龙头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引领农业带农民和富农高质量模式、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管理模式建设。 2.培育主体,激发园区产业活力。培养坚固的水龙头。 探索“链主系统”,带领“链团队”和“链农”; 培育新农民。 采取内教外引、开放合作等方式,引导“田秀才”、“土专家”、“乡镇建设者”等企业家入园; 吸引高层次人才。 充分发挥园区人才“强磁场”作用,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入驻园区。 3.创新赋能 提升园区发展动能。提高材料装备水平。 先进农业设施设备的应用和推广、食品机械化的全过程、“机器换人”等;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探索科技成果成熟应用的有效机制,建立涵盖农产品质量溯源检测、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数智化管理水平。 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4.机制创新,提升园区发展质量效益。坚持“第一阶段、多元化投资、市场运作、产业园区化”; 完善和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建设经营主体; 实施金融导向和多元化投资; 进行绩效管理、动态考核等。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翔,本文以中国第十四届县级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年度系列活动第二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运营管理研讨会”为依据。
发布一系列龙卡,分享数百万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