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浓浓的新年气息中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春节假期期间,各地文旅市场持续火热,各类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处处洋溢着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 江苏省盐城响水非遗新年陈列如期举行,数百名表演者身着节日盛装,踏着欢快的节拍,呈现了金龙跳、腰鼓齐声、杨歌舞、花船摇曳等精彩节目。 湖北省咸宁市铜山县江源村,一条由175张长凳组成的369米长的“火龙”在村里“游行”,龙年的节日气氛十足。 寒假期间,同学们还亲近了传统文化。 寒假期间,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 天津举办学生剪纸春节,南京瑞金北村小学举办龙风筝专题展,“三馆半”走进南昌宇欣学校,西北大学寒假社会实践小组调研......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浆呼唤”。
传统文化“唱主角”,唱出浓浓的年味。 近年来,许多几近消失的民俗仪式逐渐暖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节气,贴上春联。 许多流传了数千年但曾经遇到生存危机的手工艺品再次受到重视。 家长们也乐于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经典,一时间练习书法、学习传统乐器的人也多了。 传统文化元素更是受到时尚界的追捧,汉服和旗袍走红,“国潮”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这些现象的背后,无疑是传统文化回归的缩影,它以各种形式“活”出了一种新的风格,并继续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
时代在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越来越突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滋养着年轻人的灵魂。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从青春中走出来的,“青春强国强”。 今天,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青年,事关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本、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主要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液,蕴含着中华思想和精神的核心,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滋养着年轻人,有利于年轻人了解世界,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家国情怀,勇于创新实践。 “捐献自己的遗体去乡下,把死亡当成家一样。 “只解决战场,为国而死,何必归还马皮裹尸布。” “三十名,尘土,八千里云月。 别等了,年轻人的头是白色的,空虚而悲伤。 “年轻人能在古人构建的诗国中感知到家国之义,培养坚韧不拔、意气风发的品质,培养责任心和为国忧民、苦干的家国情怀。
文化的繁荣,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关系到民族的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没有国家的繁荣,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自力更生的民族,就不可能自力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5000年,年轻人要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2024年龙年春晚将打造一场“年锦”秀,从中国传统图案到年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传统图案之美、传统织绣之美、汉、唐、宋、明服饰之美,更向我们传达了中国民族服饰变迁的历史, 礼仪和魅力变迁的历史,以及生活变迁的历史。年轻人不仅能体会到中华民族追求自然与人合一的唯美浪漫,更能看见时代变迁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历史是人书写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历史的价值是人创造的。 文化自信和传统的延续,都离不开人们昂扬的斗志。 春节期间,当我走进天津时,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剪出生动的欢乐和喜庆图案,传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 走进广东潮汕,一人一舞,一人舞于尾,人们通过“舞狮”扮演吉祥物,驱邪避害; 走进江苏台州,一桶铁汁,一根花棒,人们通过“铁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往,既展现了“铁树银花落下,万点星辰绽放”的中国浪漫美学,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勇气和勇气。 蓬勃向上、自强不息、永无止境,是中华民族在实际生活中活出的精神和精神。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当今时代,中国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队。 要善于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青年,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三种观点,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具有中华心和民族精神的时代新人,勇于担负历史使命,培养亲情情怀,勇于担当,不断谱写民族和国家的篇章,勇于拼搏,勇于担当创新。
温贤清,中国伦理文明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所副院长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