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协统筹整合全县合作组织,搭建综合农业服务平台,服务地方农业生产方方面面,推动县级农业生产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并非易事。 同时,这也是县协会做不到、做不到的事情,也需要先行先导,各部门参与,才能有效开展。
一般而言,特色农业生产提供的“特种产品”有三种:一种是特种农产品或加工品; 二是旅游休闲产品的主要或附属农产品; 三是混合城乡知名品牌产品的主要或附属农产品。 今天我们只谈最基本的特种农产品生产。
我国“大国小农”的现实,造成农产品杂乱无章、质量欠佳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种植、养殖、初加工、家庭消费等地域、传统和当地农民的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模式。 生产没有一定规模的“利基”特色农产品,是不可能支撑全县特色经济的。
同时,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全国性的农产品生产计划,盲目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导致农民在前面鼓吹,在后面砍树毁苗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坑农”和“害农”现象。
当然,也有地方单纯追求规模,而无视农产品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甚至不顾生产一些极其稀缺的农产品所需的恶劣条件,一味搞引进种植养殖,扩大规模,从而形成了“淮北橘子长”的笑话, 甚至一些地方生产的特产也出现了,出现了无产无质量、外观无味、甚至连中药材都没有药效的“假冒伪劣农产品”。
基于这些情况,县协建设的县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必须首先承担上岗。 在当地人民的领导下,做好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分析和定位,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突出其地理特色。
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县域是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应采用以下方式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1、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其利用率,打造绿色产品;
2、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综合化服务,提高科技生产内容,普及机械化生产程度;
3、推广和扩大主要农产品种植规模,确保其优质;
4、重点抓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做好特色品牌包装;
5、聚焦农产品流通渠道,做好系统内合作联盟,确保好产品以好价钱卖出去;
6、以农民为主体,促进当地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民组织化和农业生产。 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