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是古斯塔夫·埃菲尔逝世100周年纪念日,从法国走向世界,从**到建筑界掀起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埃菲尔铁塔的纪念浪潮,以纪念他在30个国家留下的700件建筑作品,以纪念这位工程师在工业革命时代用先进的技术和匠心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他参与了自由女神像项目。
埃菲尔个人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在法国成功扎根的故事。 17世纪末,埃菲尔铁塔的祖先纪尧姆-亨利·博尼克豪森(Guillaume-Henri Bonickhausen)从德国的一个小镇来到法国巴黎寻找机会。 德国的姓氏对于法国人来说很难发音,祖父母想进一步融入法国,所以他们在姓氏中加入了对法国友好的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出生于2024年12月,最初对建筑不感兴趣,而是对化学感兴趣。 他从小就相信科学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于是他被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录取。 他的亲戚当时是法国化工行业的企业家,他们计划把埃菲尔培养成一个**人。 但随后埃菲尔家族内部出现了冲突,使得埃菲尔不太可能继续经营他亲戚的化学业务。 在2024年的巴黎世博会上,新的钢和玻璃建筑给年轻的埃菲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点燃了他用建筑改变世界的热情。
毕业后,埃菲尔在一家铁路公司工作,他的第一份独立工作是波尔多的加龙铁路桥,在那里他的设计成功解决了桥梁桩受到河流冲击的问题,也节省了施工成本和施工时间。 这个项目凸显了埃菲尔的能力,并为他带来了名声。 随后,埃菲尔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承接专注于铁路桥梁项目的项目,例如葡萄牙波尔图的玛丽亚皮亚大桥和法国南部的加拉比高架桥。 埃菲尔的公司还参与了其他项目,例如法国赠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像金属骨架的制造。 在前往美国参加自由女神像落成典礼时,埃菲尔遇到了一位法国议员,他负责筹备 1889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打算为博览会建造一座标志性建筑。
建造世界第一高楼。
法国希望建造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一方面,这是当时世博会的“传统”,工业化国家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标志性的巨型建筑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英国为 1851 年伦敦国际博览会建造了水晶宫,这座建筑主要由玻璃和金属制成,展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技术。 另一方面,也与法国和国外的政治局势有关,当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内部政治局势不稳定,保皇党和神职人员的反对派在法国议会中占据了许多席位。 从外交角度来看,第三共和国利用 1889 年世界博览会来纪念法国大革命,这惹恼了当时的欧洲君主制。 法国**迫切需要在2024年世界博览会上证明其复兴和制度的稳定性,而一座世界高楼将在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上提供最好的例证。
在19世纪,许多人提出在埃菲尔铁塔之前建造300多米的铁塔,但在实践中挑战这个建筑高度并不容易。 在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2024年的华盛顿纪念碑,它高约169米,历时36年建成。 在纪念碑落成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是建于13世纪的德国科隆大教堂。 最终,2024年巴黎博览会提出了设计招标请求:“研究在火星香榭丽舍大街上建造一座铁塔的可能性,该铁塔的底座为方形,侧面为125米,高度为300......”“塔的高度定在300米,有双重考虑,在对外宣传方面,300米约1000英尺,千尺塔的名字更加震撼和传播。 在法国内政方面,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即将完工,或者说是巴黎最高的建筑,法国世俗主义者和共和党人希望在巴黎建造一座更世俗的建筑来平衡他们的影响力。
两年零两个月零五天。
有人对塔楼的安全性表示担忧,认为如此高大的建筑经不起风,会导致工人头晕,造成事故,附近居民担心建筑工具和重金属部件掉落,甚至担心整座塔楼会在暴风雨中倒塌。 也有一些对埃菲尔铁塔美学的批评,包括大仲马、莫泊桑等知名作家和艺术家,批评的内容多种多样——“无用的、畸形的埃菲尔铁塔......雇佣兵美国人不想要“空心烛台”、“带漏斗的烧烤架”。 面对这些尖刻的批评,埃菲尔毫不客气地回击:“我相信这座塔会有自己的美丽。 仅仅因为我们是工程师,就有人认为我们不关心建筑的美感,并努力创造优雅、坚固和耐用的东西?但埃菲尔知道,最好的应对措施是按时按质完成工作。 他选择在巴黎郊区的一家工厂制造塔架零件,然后将它们运送到塞纳河进行组装,节省了大量时间。 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埃菲尔使用两个重达800吨的液压千斤顶来安装塔的底座。 依靠严格的工程组织和先进的工程技术,这座300米高的塔楼仅用了两年零两个月零五天就完工了。 埃菲尔公司的两位工程师莫里斯·科赫林(Maurice Kochlin)和埃米尔·努吉耶(Emile Noujiye)对此表示感谢,他们讨论了塔的建造计划,科赫林绘制了塔的第一张草图。
1889 年 3 月 31 日,该塔正式落成,并以其建造者埃菲尔铁塔的名字命名。 塔楼建成后,在短短173天内接待了200万游客。 历经风雨和诽谤的埃菲尔铁塔,成为19世纪世博会最知名的地标之一,成为法国巴黎的象征。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