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本文**由《中国经济日报》1月24日报道。
字数:2800字。
阅读时间:7分钟。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但极少数国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复杂的心态,不愿看到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模式之外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不希望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定拥护。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期望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加强经济宣传引导,歌颂中国经济光明理论”。。歌颂中国经济光辉论,不仅要系统驳斥“中国崩溃论”的谬论,而且要分析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国经济持续改善的各种表现形式无法证明的各种原因。
一、歌颂中国经济的光明理论,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首先是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技术竞争和制度竞争。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1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竞争优势不断形成、巩固和深化,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一个时期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歌颂中国经济光明理论的信心。
一是党的领导制度优势。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精力做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稳定向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本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及破产制度的完善。帮助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二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中国消费正从疫后复苏转向基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持续扩张,消费再次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作用。 据统计,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825%。智能家居、娱乐旅游、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正在逐步培育和壮大。 2024年元旦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旅游将达到13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1553% 和 2007%,与2019年同期相比,按可比基准增长9%4% 和 56%。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拓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目前,中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研发支出位居世界第二,投资强度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研发人员总数居世界第一,高被引研究人员数量约占全球的18%。 基础研究和原创创新不断加强,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根据《2022年欧盟创新记分牌》,中国在参与排名的11个国家中暂排名第6位,具有创新绩效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创新绩效大幅提升、创新亮点多样三大优势。
2.歌颂中国经济光辉的理论,应该清楚地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加快建设自由试验区和海南自由港,积极申请《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构建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形成更大、更广、更深的对外开放格局。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知识产权和绿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达到386%,超过G7国家的总和。 2022年,中国GDP将超过12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力量。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52%,GDP超过126万亿元。 根据这一计算,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贡献约三分之一。
二是知识产权的贡献。 中国正在从引进知识产权的大国向创造知识产权的大国转变。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22年全球创新者共提交了346万件专利申请,其中近一半的专利申请来自中国创新者。 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国家知识产权合作,不断加强与东盟、非洲和拉美国家的知识产权交流,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以知识产权助力扶贫攻坚,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成。
三是绿色发展的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我们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并不断付诸行动。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继续突破13亿和14亿大关,达到14家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机组的50%以上。
三、唱响中国经济光明理论,多管齐下,构建一流指导体系
从国际格局看,总体上存在着西方强我弱的局面。 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2%,但每天从中国发出的信息占全球信息发布总量的不到5%,90%以上的信息被西方垄断**。 由于意识形态偏见等种种原因,许多西方国家无法正确看待甚至歪曲抹黑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与数字时代日益加剧的网络安全挑战极不相称,亟待扭转。
一是优化战略布局,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宣传旗舰。 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有相似之处,但差异更大,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一套内宣的做法。 打造国际影响力可与欧美主流金融经济发展相抗衡的经济对外宣传旗舰,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在专题设定、引导、观点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创新国际财经传播叙事理念, 推动金融叙事内容和叙事策略系统化,将国内外多主体叙事融入经济对外宣传叙事体系,增强中国金融叙事对世界经济议程的干预和影响能力。运用国际公认的话语表达范式,厘清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内涵、本质、理论逻辑、价值追求。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对外经济话语体系制度化、规范化。 根据话语权力建构理论和传播经济学相关理论,从话语生成、话语建构、话语翻译、话语传播、话语接收等方面推进经济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监管研究,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国内经济话语体系的国际化转型; 将传播模式、话语平台、多边机制等探索有机结合,提升国际经济议题设置能力,引导国际经济和国际经济话语构建。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话语体系。
三是深化学术赋能,提高经济内宣体系的学术深度和思想深度。 国内经济宣传不能只停留在肤浅和笼统的阶段,而要有机地结合学术和物理的解释、学术表达、大众传播,解决不合理、莫名其妙的问题,真正用理性说服人。 特别是针对经济领域一些认识模糊、观点错误的情况,要及时组织专家学者,以深入透彻的学术理论和准确全面的事实,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将批评分析与研究阐释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行卓有成效的引导,歌颂中国经济的光明理论。
外延伸展读
刘元春: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入分析与反思(1)。
毛振华:稳进、破与立、协调存量与增量关系。
苗艳亮:从低效的货币扩张到高效的信贷扩张。
刘元春:提振A股信心的关键是稳经济,预计2024年宏观政策将大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