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和西方都有“雌雄同体”文化。 例如,在圣经中,女性夏娃的诞生是上帝对亚当孤独的恐惧,拔出肋骨成为; 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这种文化反过来影响了人类的婚丧制度,形成了夫妻死后应该“在同一个洞里”的制度。
古代有一位汴梁儒家孟志刚的妻子易氏,丈夫死后,她吩咐棺材铺老板:“我丈夫死了,他可以在同一个棺材里。 ”然后他自杀了。
现代政治家蒋介石的一生特别耐人寻味的一点是,他的父母去世后,他没有被埋葬在一起,所以他母亲王彩玉的坟墓是独立的。
这种做法显然与中国文化不符,也明显不符合蒋介石“大孝子”的性格。
更令人惊奇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王采玉的坟墓被打开后,发现安放骨头的棺材并没有掉到地上,而是悬浮在半空中。
王采玉生活在一个社会文化剧烈变迁的时期,作为一个来自旧时代的中国传统女性,王采玉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但也是幸福健康的。
蒋介石的母亲王彩玉,1864年出生于浙江溪口镇格竹村。
小时候家里小康,是村里有名望的家。
小时候,父亲对女儿的教育也遵循“女人没才就是贤”的原则,只教她做女明星,不让她读书。 即使他聪明伶俐,也无法像侠女“秋瑾”那样渡江过湖。
少年时期的王采玉就像夏雨过后的莲花,娇嫩美丽。
可是,家里的情况却不如一天天好,家里三代富豪的诅咒已经应验了,父亲王优目光短浅,不生产,所以王彩玉只能做针线活来补充家里的开支。
1881年,王采玉17岁,到了结婚的年龄,通过媒人的平安,娶了驻扎在曹天家的朱某。
朱的父母早逝,他在格竹工作时间长,性情淳朴,手脚犀利,深得店主赏识。
他的主人是王有泽的亲家,也正是因为这段关系,王彩玉和朱才认识很久。
从格竹到曹家田,只有二十里之遥,婚后第二年,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结婚后,开始很甜蜜。 不过,人生难免坎坷坎坷,因为王彩玉是一只孤独的凤凰,从小就被宠爱着,不禁有些娇气。
而朱只是一个“工人”,为了一件小事,他开始发脾气,甚至开始动起来。
王采玉经常回娘家哭。 没过几天,曹家田就爆发了霍乱,很多人突然死亡,其中就包括王彩玉的丈夫。
王采玉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邻居们嘲笑她“长得像克夫克子”,她精神一震,萌生了逃进空门的念头。
福无比,灾难不是单向的“,王采玉的父亲今年也因病去世,心灰意冷的王采玉在娘家住了一段时间。
附近金珠尼姑庵的老尼姑也病逝,信佛的母亲带着王采玉来办丧事。
遇到这个机会,王彩玉执意要去金竹安修炼,但母亲劝阻不了她,只让女儿留着头发修炼。
时间是最好的疗愈良药,有一天,王彩玉在尼姑庵里遇到一个看门人,称赞王彩玉有福,有个贵子,劝她尽快再婚。
那时候,王彩玉年纪轻轻,安静的心躁动不安。
1886年7月,23岁的王彩玉与表妹王先东配对,再婚,成为45岁的溪口玉台盐店老板江兆的后房。
王采玉温文尔雅,是个合格的贤惠帮手,对岳父很孝顺,把继子江瑞春和江熙厚当成自己,和店里的工人相处得很好。
到了第二年秋天,王彩玉怀孕了。
1887年10月31日,王采玉在玉台盐铺的密室生下了“混界魔王”,后来蒋介石为大家所熟知。
起初,蒋介石并不叫蒋介石,而是取名为“江瑞元”,这是他的祖父江玉彪给的,希望从这个孩子开始,能给家庭带来吉祥的幸福。
王采玉和岳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在算命和容貌上也很迷信,对“会生出贵子”的预言深信不疑。
为此,他非常疼爱蒋介石,任由他的坏习惯肆意妄为,使他养成了顽皮固执的性格,这让家里人焦躁不安。
后来,他在溪口街也得了一个绰号——“溪口流氓”。
但好景不长,七八年后,蒋介石的父亲蒋兆聪染病去世。
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弟弟江希侯(又名蒋介石)分手,获得了玉台盐铺的全部资产、房屋和田地财产。
王彩玉和蒋介石只得到了三座祖屋和三十亩耕地。
为了培养顽固的蒋介石,王采玉可以说是辛苦了,攒钱供他读书,还资助蒋介石去日本留学。 回国后,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革命。
此后,蒋介石常年四处游历,见到母亲的机会屈指可数。
然而,多年对母亲的依赖,确实让蒋介石改变了心思,不再忤逆母亲,成长为一个孝顺的儿子。
1921年5月24日傍晚,蒋介石的梦中雪花缭绕,群山空旷。
醒来后,他的身体还在颤抖,默默地念诵着这个不祥之兆,恰好在政治上不尽如人意,于是他回到了家乡溪口,在家养家糊口。 果不其然,6月14日早上7点,王彩玉在老居去世,享年58岁。 母亲病卧病时,蒋介石亲自上汤,哀悼后,蒋介石写了一篇《哭泣的母亲文》。
这篇文章不应该是假作品,开篇就感同身受,写着“伤死不难,痛不痛家庭困难,哀悼不哀悼亲人哀悼,苦难不痛孤子”。
文章还提到,母亲过得不容易,说母亲“辛辛苦苦结婚,从家里拿东西,妈妈一个人帮我”。
《苦母文》一连用了十几个“呜呜”,整篇文章凄惨惨惨,对母亲的深情和对失去母亲的悲痛跃然纸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蒋介石这个孝顺的儿子并没有白费。
此外,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也写着:“既然我有知识,只要我想出门,我就不会抛弃我的母亲,等我十六岁的时候,我会等母亲骂骂咧咧地骂我才出门,二十多岁的时候也是如此。 ”
在蒋介石的情感世界里,对母亲的怀念,其实已经超越了母子俩的具体感情,而是升华为精神寄托和力量的源泉。
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在蒋介石心中却从未离开过,一直陪伴着他,支持着他,这或许是蒋介石每当遇到挫折和受伤时,回到家乡,住在母亲墓旁的最初动机。
母亲去世后,留给蒋介石的遗嘱之一就是不愿意与蒋昭宗合葬。
早在1913年6月,江熙侯将父亲埋葬在药坑山时,考虑到父亲已经娶了三个妻子,墓里有四个洞窟,江昭聪、徐、孙三人同时进入三个洞窟,旁边还有一个洞留给王家。 王采玉的坟墓是最后一座。
不过,王采玉事先告诉蒋介石,他不愿意和蒋朝共葬,蒋介石也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母亲安葬在西口以北约三里的白燕山。
对此,蒋介石还在1922年10月写了《慈安实》作了解释。 案文如下:“没必要攻打普通的礼和同样的针灸,父亲的灵魂被震撼了。”
其实,至于不愿意合葬的原因,奉命在溪口办武学的张明浩曾说过:“如果王的棺材和他父亲一起埋葬,他就得屈服于徐和孙,这是王夫人绝对不愿意的。 ”
其实,想到江肇聪死后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估计王家人心中难免会有怨恨,他不想葬在一起也情理。
为了让母亲安然入睡,蒋介石特意在河口附近寻找“家子穴”,陪着两位风水绅士探索了半个月,最后在白燕山鱼鳞中段北面选了一小块平地, 据说是“弥勒佛的肚脐眼”,符合死者生前的信仰,是极好的风水宝地。
为了防止碾压龙穴,石器不宜太重,石板和泥浆也不用太多。
可惜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坟墓被打开时,人们看了看,发现王夫人的棺材并没有掉到地上,墓地的四角都用铜环钩钉着,挂着钢丝绳,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此外,棺材上还刷有厚厚的桐油,是天然的保护层,防潮防腐。
事实上,吊棺葬是长江以南古越族特有的丧葬习俗,已有3000年的历史。
吊棺葬一般分布在山区,环境近山水。
因为浙江地处南方,靠近海岸,环境潮湿,空气和水分子高。
如果一般进行埋葬,尸体不可避免地会很快腐蚀。 将棺材放在半空中有助于防腐。
至于蒋介石这样做? 这可能与他母亲对佛教的信仰有关。
佛教徒普遍相信轮回,王彩宇肯定也不例外。
为了转世和转世为人,一个人必须有一个未被腐蚀的身体,作为重新定位回归灵魂的容器。
但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当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蒋介石得知母亲的坟墓被毁后,一定很生气,蒋介石在给孙子蒋小燕的信中说:“最近,我的家乡慈安被土匪毁了,我心疼无限,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不孝罪。 ”
为了纪念母亲,蒋介石在台湾士林官邸附近建造了一座慈尼姑庵。 此外,台湾著名景区日月潭还有一个景区,叫做“慈恩塔”。
塔采用中国传统宝塔结构,建在954米高的沙巴兰山上,塔高46米,塔顶正好高1000米。
慈悲和恩典宝塔高耸入云,当您爬到顶部时,您可以欣赏到湖泊和山脉的全景。 慈恩塔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蒋介石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而建造的。
蒋介石晚年皈依**,成为**天主教徒,这与他母亲的信仰完全相反。
蒋介石死后,他的遗体并没有入土,而是想安葬在自己的家乡溪口。 或许在蒋介石的内心深处,他还是愿意被埋葬在母亲身边的,不得而知。
引用
蒋介石对母亲的追忆——对蒋介石日记《黑匣子》的解读。
《吊棺之谜》,《民俗研究》,1986年第2期。
《蒋介石研究》,李敖,中国友谊出版社。
蒋介石青年“崔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