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云的原始报告。
从540亿元到1286亿元——这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针对中国数据库行业给出的报告。
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我国数据库产业将从百亿级市场跃升至千亿级市场。
近两年,中国数据库行业似乎迎来了新的繁荣,而这种繁荣伴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
随着企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数据分析的需求也正在被释放到最前沿。
在所有这些变化下,数据库行业是否会迎来新的发展?
数据库开发出现了新趋势
如果把整个软件产业体系比作一棵参天大树,数据库就是它的核心基础部分,支撑着大部分软件生态,进而使能整个数字中国各行各业核心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该数据库因其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工程要求高而被誉为“基础软件皇冠上的明珠”。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市场几乎被海外数据库厂商垄断。 数据显示,Microsoft、亚马逊和甲骨文占据了全球数据库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
该数据库被列为该国35项关键技术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数据库市场也在逐步崛起。 在这一领域,国内企业不断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
无论是传统数据库厂商、云数据库厂商,还是新兴势力,都在不遗余力地构建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各种产品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我国数据库虽然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为了满足更大规模、更复杂的应用场景需求,达到易用的技术水平,实现国产数据库的可复制、可推广,在技术研究、产业生态优化、应用协同等方面仍面临大量问题。
也就是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秀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一波技术浪潮正在推动中国数据库市场的快速变化。 在2023年十大科技术语中,大模型排名第一,数据元素也位居前三。
首先是火了一年的大模型。
今年以来,AI Agent、AIGC等技术一直是上层应用赛道的关键词,而底层技术的变化一直比较缓慢。 在数据库行业,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AI+BI+DI。
其实,这种趋势并不是在大模型时代,而是数据库行业更早的想象。 然而,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这一愿景尚未实现。
具体来说,在AI、BI和DI的组合中,这部分AI能力是由大型模型厂商提供的。 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功能在底层数据处理和分析中。
其中,DI相当于一个接受数据处理请求的平台; BI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这些数据分析的结果。
然而,在大模型时代,AI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并且基于底层强大的数据计算和处理能力,可以实现更流畅、低成本的数据分析体验,并将底层数据库的处理和分析结果呈现在BI上。
事实上,这款机型的落地,不仅是在AI大模型新时代的风口下,也是在市场的预期下。
在AI+BI+DI模式的驱动下,数据库行业将更加关注公有云模式。 一方面是成本因素,另一方面是数据使用模式的灵活性。
在全球数据库市场中,云数据库的市场份额在过去两年中也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近两年来,云数据库的占比已经超过了本地数据库。
在大模型时代,公有云模型将成为数据库领域的新趋势。
其次,在2023年的技术关键词中,数据元素也将在数据库行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数据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或存货,推进数据资产化。
有关部门发布的规定也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随着2024年数据资产入表,将催化数据库行业迈向新的发展水平。
未来,企业将越来越重视数据和资产层面的建设。 在更严格的外部监管要求下,过去广泛的数据使用模式也将升级为精细化模式。 相应地,企业内部的数据建设和治理将变得更加合理。
更具体地说,数据资产充当企业内部的“基础”。
整个数据共享机制的构建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数据孤岛的存在。 数据碎片的产生是由于企业内部构建了多个技术栈来解决多个问题,导致不同组件下的数据碎片化。
对此,湖仓一体架构成为解决数据碎片化问题的新解决方案。 数据湖的能力可以统一用户的数据库,从而达到数据共享的效果。
在数据湖仓一体技术架构的基础上,数据也可以以各种格式存在于数据湖中,对湖仓一体的分析可以支持企业对数据使用的不同需求,进而构建更高质量的自己的数据资产。
从做数据湖仓一体的各个数据库厂商来看,各自都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有的选择自己开发,有的基于开源,有的都是自有云平台的产品组合,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流动。
国内数据库的替代正在进行中
从2000年左右开始,商业数据库厂商开始出现在国内,其主要代表有达盟数据、人民金仓、神舟通用、通用数据等。 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国内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巨头也加快了数据库产业布局,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开展相关数据库服务的研发。
目前,中国数据库市场整体规模在全球数据库市场中相对较低,但数据库厂商数量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据中金企业信用统计,2022年6月,中国共有200多家数据库厂商。
大量中国数据库厂商的出现,为挑战传统数据库巨头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在 Gartner 的 2023 年数据库魔力象限中,阿里云的 PolarDB 是唯一进入领导者象限的中国数据库。
同时,在荣誉中提到的十家数据库供应商中,有四家来自中国,分别是:Oceanbase、Pingcap、华为云和腾讯云。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内数据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从实际应用来看,只在党政、军事领域使用较多,在其他领域使用较少。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数据库产业市场调研分析及发展规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数据库规模国产化率将达到213%。
换言之,国产数据库要实现真正的领先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数据库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个行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比如甲骨文从1978年开始,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例如,自从x86取代小型机以来,DB2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软硬件分离的趋势导致了Intel和Microsoft操作系统的广泛应用,Oracle和MySQL在这个生态系统下有发展壮大的机会。
但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国内数据库发展,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多份文件,明确提出“提高新技术应用和自主可控性”、“增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灵活供给”等要求。
特别是2022年9月底,国资委印发了重要的《国资委发展文件第79号》,明确指出,自2023年1月起,信息化创新系统的更新换代进度将在每季度末向国资委报告。
最后,要求到2027年底,安全可靠地更换所有龙头企业的信息系统。
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国内数据库从应用到生态的综合建设。 同时,在各种新趋势、新技术的支持下,国内数据库行业将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和规范化。
只有迈出步伐,才能行进千里。 中国的数据库还需经历漫长的打磨过程,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这条漫长的道路显然才刚刚开始。
关于技术云报告]。
专注原创,企业级内容专家——科技云报道。 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业级IT领域的十大**之一。 已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的认可,是可信云和全球云计算大会的官方指定传播机构之一。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深度原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