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航天同时启动了自主研发的“Force-85”发动机和大型火箭“Gravity-2”的研制。
作者 |石子潇
编辑 |关东升
2024年1月11日,一枚名为Gravity-1(Yao-1)的运载火箭成功实现了“首飞”。 这次首飞具有多重含义,重力一号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是中国最大的民用和商用运载火箭,也是中国第一枚**民用和商用火箭。
谁是如此强大的引力一号的幕后黑手?
来源:东方空间官网
经过调查,发现这一切都是一家私人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叫东方空间。
东方航天近日完成6亿元B轮融资。 从2020年至今的三年时间里,东方空间已经完成了5轮17亿元的融资。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在东方空间首席财务官、市场开发中心总经理石胜庆看来,助力民营企业的资本火箭已经从设计图纸一飞冲天; 火箭升空,给首都带来了现实的回报。 双方靠着对方的精神和实质,最终让雷石之火有了燃烧草原之火的潜力。
这个中国SpaceX的底线是什么? 他们为什么选择山东烟台作为发射场? 在这次筹款之后,他们打算做什么? 面对这些问题,看看东方空间首席财务官、市场开发中心总经理石胜清是怎么说的。
一 |选择烟台是有道理的
从公司在东方空间的布局可以看出,除了北京这个更符合大家认知的火箭研发中心外,在一些高科技公司很少“感兴趣”的地区也有办公地点。 而东方空间则直接向烟台敞开了“故乡”。
烟台的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其产业链并不完善。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东方空间“逃离北京、上海、广州”,转向烟台的怀抱呢?
来源:东方空间官网
其实不难看出,文昌是一个古老的火箭发射中心,烟台拥有的东方航天港也是火箭发射的地方。
最主要的是火箭需要靠近发射场”。 石胜庆介绍,当初公司尝试在烟台下海,后来准备在烟台建港,于是东方航天直接在当地注册。 此外,东方航天的技术人员很多都来自长征十一号(长征十一号于2022年在烟台沿海发射),因此从2008年开始与航天公司合作。 此外,烟台号称是中国最完整的城市,其一些大型制造业基地仍然很强大。
目前,烟台正全力推动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2020年,烟台将东方港纳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烟台拥有东方航天港产业园、高新区航天(卫星)产业园、黄渤海新区航天(卫星)智能制造城三个相关园区,为航天产业提供发射、产研、应用、文化旅游等一体化服务。
其实,这对沿海省市来说,也是一点启示。 “石胜清说。
二 |与SpaceX相提并论
下一步可以是**
火箭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周期长,风险高。
石胜庆直言不讳地表示,前段时间《地心引力1》的成功发射,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投资约10亿元。 “我们决定这样做这么长时间,投入如此之多。 ”
从成立到20到22年的两年时间里,我们通过三到四轮融资筹集了筹备“地心引力1号”的所有资金,并在24年之初完成了首飞。 它将在年中再次飞行,从而完成Gravity 1的整个开发过程。 之后,我们将进入量产开发阶段,分批执行发射任务,并参与多个星座的建设。 ”
来源:东方空间官网
石胜庆还表示,东方空间目前的资产周转率可以达到制造业的中上水平。 目前市场供需关系相对均衡,随着未来产能和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并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逐步体现出来。 同时,东方航天同时启动了自主研发的“Force-85”发动机和大型火箭“Gravity-2”的研制。
从东方航天官网可以看出,其“地心引力”系列运载火箭短期内将达到一流的航天发射水平,中期实现载人飞行商业化,长期实现近地卫星探测商业化。
赛迪咨询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杨玲告诉《财经湘辉》:“完成相关愿景,在商业航天轨道上形成可复制的模式,是最重要的。 ”
东方航天目前的商业模式相对简单,主要提供发射服务。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无锡市梁溪区,东方航天正在建设一个占地约121亩的航天动力总部,将满足年产300台“力-85”发动机的需求,支持每年30枚“重力II”火箭的飞行。 东方航天正在打造火箭量产的一流链条和生产链,进一步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我们还通过联合开发火箭和卫星,配合星座的建设,尽可能高效和昂贵地发射星座。 “石胜清说。
从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东方空间正稳步推进在预定的道路上。
三 |这就是你来找的那种投资者
是什么磨尖了它的头并钻了起来? ”
火箭。 石胜清在接受《金融思考与享受》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的驱动力不仅是对国家战略资源的考虑,更是企业驱动的因素。
作为曾经是“国家队”专属领域的火箭发射,不言而喻,它是由国家力量驱动的。 此外,国际电信联盟(ITU)明确规定,卫星频率和轨道的使用权是“先到先得、先得先得”。在这种背景下,卫星轨道的“封闭运动”已经开始。 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发射卫星,以“占据尽可能多的座位”。 目前,国家级以下的星座编队订单也是民营航空企业的重要收入之一。
在商业驱动方面,石胜庆表示,卫星的创新可以应用于一些特定的市场,可以直接实现商业闭环。 而在这其中,不同的应用带来了不同的细分市场,可能达到数百亿甚至数千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中国商用航天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76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8362亿元。 预计到2024年,市场或将突破24万亿元。
这不是梦,现实中已经有例子可以证实市场的广阔前景。
Starlink 在 2022 年拥有 560 万月活跃用户,并且仍处于亏损状态。 不过,2023年之后,随着业务的逐步完善和网络化后用户体验的提升,到2023年底,其月活跃用户将达到230万至250万,并已实现盈利。
2023 年,Starlink 的通信部门收入为 30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60 亿美元。 然而,Starlink仅针对第一代星座,旨在为没有固定带宽覆盖的地区提供宽带网络服务。 未来,家庭甚至个人的市场将更大。
去年,华为Mate60 RS Extreme Master和Mate60 Pro+分别获得天通卫星通信性能和北斗卫星通信新能源双五星认证,让手机行业在卫星领域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意味着在没有信号的地方,手机可以通过卫星进行语音通话和发送消息,定位和导航服务将更加准确。
此外,卫星定位在车企上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吉利汽车自主研发了卫星,可用于自动驾驶实现高精度定位,也可用于越野车定位戈壁、沙漠和草原的户外探险。
随着5G、自动驾驶、智能家居、人际互动、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出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数据作为技术发展底层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未来的融资,石胜庆表示希望投资企业能够“承认我们行业的高资本投入和高风险,我们也可以看到行业的快速增长趋势。 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有一些制造业、上下游、能在行业内形成联动的企业来投资我们。 ”
几百年前,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踏上一艘长途帆船时,他大概从未想过,凭借这些飞船,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几百年后的今天,“大太空时代”的竞争者更加多样化,可谓是万千风帆竞势洋流,争先恐后地让自己的梦想在星辰大海中绽放。
2024年,民营航天将从《地心引力1号》开始,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故事还会继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