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各国都关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将中国置于国际视野的中心。
虽然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亮点,但在信息时代,尤其是今天这个被称为地球村的时代,西方,尤其是美国、英国等精英,仍然以“俯视”的态度看待中国。 多年来,他们不仅继续“误解”中国,甚至表现出过度妖魔化中国的倾向。
为什么会这样,以至于新加坡著名学者郑永年不得不分析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从何而来?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不是一次性的,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之前。 在那个时期,大多数西方人把中国想象成东方的伊甸园。 然而,在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之后,这个概念发生了 180 度的逆转。
最早接触中国的西方人之一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于1275年来到中国,游历了17年,撰写了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在他的描述中,中国被称赞为一个伟大而神秘的国家,激发了西方人探索中国的热潮。
哥伦布是另一位向往东方大国的航海家,怀着对中国的向往,他带着西班牙国王的资历一路航行到美洲大陆,但最终却意外地揭开了美洲的面纱。
相比之下,传教士利玛窦更幸运地在1582年抵达中国,并惊叹于明帝国的独特性,例如“有些地方的河流足够宽,可以称为小海”。
然而,在他的《利玛窦的中国笔记》一书中,对古代帝国的介绍忽略了明朝万历皇帝奢侈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误读”。
这些对东方古代王国的光辉描绘,让被“君主”流放的伏尔泰,专门为中国皇帝写诗,并在70岁时亲自扮演“神一样”的成吉思汗。
然而,在18世纪末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1793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被派往中国,希望“为英国商品打开中国市场”。 然而,乾隆皇帝拒绝了他的请求,给马戛尔尼留下了异常糟糕的印象。
回到英国后,他到处宣传,把中国描绘成“沉沦在卑鄙**之下,皇帝平庸暴虐,官员腐败枉法,百姓畏惧棍棒,妇女闭门造车,婴儿残缺,奸诈,残忍,懦弱,肮脏,不懂科技,不懂世事, 一切都是愚蠢的。 ”
马戛尔尼的负面评价让欧洲人突然看到了一个“半文明的野蛮国家”,在此背景下,“用武力给中国上一课”成为欧洲的主流声音。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美国和欧洲开始形成“中国已经颓废和垂死,远离昔日辉煌”的印象。
此后,西方逐渐开始妖魔化中国。
1873年,俄国人a**巴古宁在《国家制度与非**国家》中首次提出“**理论”。
到了19世纪末,中国的“**论”在欧洲广为流传,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对中国发表贬损言论,并通过《排华法案》采取行动。 在非洲,外国殖民者宣扬“非洲黑白主义”,而澳大利亚则奉行“白人澳大利亚政策”,两者都旨在排除黄种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将其视为“红色恶魔”,麦克阿瑟直接将新中国侮辱为“共产主义”,西方将“共产主义”等同于“恐怖主义”,这种“误读”深刻而严重。
直到20世纪末,中国仍被许多西方人视为“东亚病夫”,这种刻板印象至今仍然存在。
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的“误读”更像是一种“妖魔化”。
苏联解体期间,西方国家谋划解决社会主义中国,采取打压中国的战略,掀起一股“中国崩溃论”的浪潮,声称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被西方资本主义征服”。
然而,中国并没有像西方所期望的那样,跟随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命运解体或改变其旗帜。 相反,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壮大。
随后,西方国家改变了“中国崩溃论”的焦点,开始贬低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崩溃论”在西方国家迎来了高潮。
然而,由于“中国崩溃论”未能实现,西方转向“中国责任论”,试图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实际上是美国试图减轻其国际负担的一种手段。
这实际上是一种推卸责任、企图通过强加所谓“责任”来向中国施压的手段,反映了西方社会无助但又不愿接受中国崛起的不平衡心态,与中国强调“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背道而驰。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逐步增强,西方对中国发起了“傲慢”“强硬”等各种论调。
在西方,最主流、最有效的市场当然是“中国威胁论”。 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与西方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同时迅速传播。
“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威胁全球和平,经济扩张威胁其他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威胁地球安全,中国消耗能源将导致全球枯竭,人口增长将引发“全球粮食短缺”。
简而言之,西方认为,只要中国发展,它就会对整个世界构成威胁。 这是西方为了保持中国的主导地位,限制中国的发展,使其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
这种对中国的所谓“误读”,已经超越了人权、公平和道德的范畴,其心态可谓卑鄙可言。
百年来对中国的“误读”似乎无穷无尽,就像马可波罗不是第一个赞美中国的西方人,特朗普也不是最后一个贬低中国的代表一样。
目前,美英两国再次发起新一轮“妖魔化中国”,以所谓“病毒人为论”为借口,要求调查新冠病毒的起源。 特朗普是第一个在大流行初期公开反对北京的人,拜登显然延续了这一立场。
为什么西方对中国的“误读”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直接演变成对中国的“妖魔化”? 主要原因之一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长期主导着全球发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这导致西方坚信“西方中心主义”和自身文化的绝对优越性。
郑永年认为,西方一直采取“二分法”来看待东西方,把自己看作是民主的代表,纯洁无瑕,而把其他地区当成最好的代表是黑暗的。 这种文化中心主义导致西方拒绝与自身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普世价值观。
为了强调这一观点,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在努力促进其文化输出,通过国家和社会力量的运作,确保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传播。 早在冷战时期,就与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制定了宣传计划,制定了八项指导方针,为西方“误读”或“妖魔化”中国提供了预设基调。
西方一直将资本主义视为时代精神、自由和民主的代表,同时大力宣传其生活方式。 然而,他们主要致力于贬低和抹黑社会主义社会,将其描述为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缺乏“人权”,习惯于侵略,其根本目标是反对共产主义统治和社会主义制度。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变化。 中国一度被视为可以随意施加影响的“大帝国”,却以其独特的思想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对西方人最大的侮辱和伤害。
西方社会精英感到受到威胁,认为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已经触及了他们的“奶酪”。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中国的“误读”,企图诋毁和孤立中国,最终目的是将中国打入尘埃落定。
此外,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劣势也是一个原因。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塑造国家形象至关重要。 在许多国家,政治权力掌握在政治家族手中,其背后本质上是资本的控制。 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和法新社——四大新闻机构——控制着近90%的国际新闻报道,他们根据西方价值观、政治观点和资本家的文化传统制作新闻。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产业不断宣扬“消费主义”和“仰慕外国人”的观念,导致中国人不断迎合西方建立的言行规范。 这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恨国民党”、“日本分子”等现象,甚至有低智商的人认为美国的空气是甜的,这是西方文化产业的结果,显示了西方文化产业的巨大影响力。
遗憾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2010年中国在全球文化市场的份额还不到4%。 相比之下,美国以43%的份额领先,加上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它们合计占全球文化市场的90%以上。 这导致了全球文化产业市场的极大失衡,一旦进入文化市场,其实就是进入了西方国家设计的文化环境。
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大众,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都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这表现在知识分子不仅模仿和复制西方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而且群众也追随西方生活方式的时尚潮流。
当这种西化的生活方式蔓延到中国社会时,文化误读问题就更加严重,中国的形象更是一种“幻觉”。
如果中国人按照西方既定的“标准”塑造自己,那么中国的形象就会更加扭曲。 而如果中国不能按照西方所期望的“标准”来打磨自己的形象,那么这个中国在西方世界眼中永远是“不文明”的。
为了打破西方文化产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主导地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对中国国家形象和话语权生产的思考方式,并将这种权力重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西方对中国的报道和分析通常是不公平和有偏见的,尤其是美英等国政界的“鹰派”,他们总是用有色的眼光看待中国。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打破这种被西方文化产业垄断的思维模式,重新让自己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纵观古今,发展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是应对西方“误读”JA现象的唯一有效途径。 只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完善,中华复兴之路才能更加宽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形象才能逐步“正常”。
虽然西方经常“误解”中国,但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让他们感到不安。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国际交往的深入,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中国之间经济和地缘政治交流的深化,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减少“误解”。
例如,华为面临美国的镇压,但它也显示了中国在5G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 西方国家对华为的抹黑,抹杀不了中国已经超越了这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国形象的宣传作用。
面对特朗普、拜登等人对中国的打压,越是展现美国内心的焦虑,我们需要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则。 通过发展中国优势产业,推进“中国制造2025”规划,最终塑造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形象。
同时,就中国领先的国际传播而言,要迎头赶上,不断发展传媒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以互联网为主要来源,建立经济、快捷、有效的国家形象传播渠道,通过广泛的第三方力量传播事实新闻,有时甚至比官方声音更直接。
摒弃“报好消息不报坏消息”和“家庭丑不该公开”的传播理念,倡导公开透明的报道,客观呈现事态发展,牢牢把握话语权。 把中国的故事讲好,一些有偏见的西方组织、政客、政客就很难妖魔化中国了。
中国已经开始迎面而上,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继续“误读”中国。 必要时,要果断行动,彰显中国的民族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