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和同学们聊起海子的《面海春花》,说面海就是背离大陆。 让他们谈谈在诗人眼中,海洋和大陆可能代表什么?
那时,读了一首诗,“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快乐的人,......读着诗人反复劝诫自己:要喂马、砍柴、周游世界,现实生活要快乐,但读到最后,却是诗人坚决的转折,“我只想面对大海”,我感到莫大的悲哀。
那种悲伤既是那种要求却做不到的悲伤,也是那种知道该做什么却无法实现的无助。对自己来说也是可悲的,因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无聊和庸俗,知道自己只是在用别人的崇高骄傲来代替自己的生活状况,在幻觉中麻醉和感动自己。
这么多年,我活得那么尴尬,根本原因只在这里:放不下放不下,什么都拿不住,莫名的倔强。
在我现在的印象中,还记得一点点《当人类的星星闪耀》,看完之后,我觉得某个时刻的人影响甚至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人类的某种品质或决定照亮了平凡的世界。
然而,现实不再追求卓越,人们追逐偶像只是为了打败日常,人们纪念英雄只是为了否定现实,我们会用英雄或偶像的行为或品质作为我们言行的标杆吗?
或许是这样,所以在这部《长安客》中,对命运无常的嘲弄与诗人无望的挣扎之间的矛盾被集中起来。 那些诗人,他们各有各的缺点,或迎合权贵,或地位不定,或撸,但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岸边,看看奋斗的人民的起起落落! 看着他们从年轻到年老,从意气风发到穷困潦倒,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我意识到,其实我们都是一样的,只是逆行的一群人。
摘录:李尚银。
他放弃了他在精神世界所获得的一切,他仍然崩溃了。
作为家中的长子,李尚银提着装着父亲棺材的马车,从火家一路走回荥阳,主持葬礼,安顿好家人。 为了养活弟弟妹妹,他抄书......为他人提供米饭只要能交换米面,他什么都愿意。 我什么都做,但我几乎无法维持生计。
就是为了让狐狸家出手,不管是读书还是去京考,不管是做哥哥,替他收卷,还是去攀登大雁塔。 然而,深情的恩惠很难报答,就像一笔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 更何况,第五次金石和第四次堕落后的第一,还是靠着凌胡的关系,让他体面地报答凌胡楚家人的愿望成了笑话。
金石和狄某,在正式颁奖之前,不会有一分钱的收入。 这时令狐楚死了,幕府解散了,工作人员只好自生自灭,有个老母亲,一个需要花钱考试的弟弟,还有两个妹妹要嫁的李尚银,一年多没有收入,他要赚钱, 他没有资格选择做一个符合世人想象中的纯洁而傲慢的彼岸诗人,他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向上攀登。
他进入王茂元幕府,同年娶了王茂元的女儿。 从此,一直深陷党争的李尚银背上了“失宠无作为”的字样,后来又被加了“放利偷合作”。 他想要维持的家庭失去了经济,失去了社会地位,失去了亲戚朋友,失去了从外界得到的所有帮助,其中一些人只是显得冷漠和被拒绝,贫穷和贫穷。
他一生中做了很多事情来让家人幸福,但一切都分崩离析; 他一生中做了很多努力,让别人理解他,最后他差点失败了。 而且他不想写清楚,也写不清楚,却成了杰作。
杜甫:他是“城南卫都,去天沙屋”后名家的“杜”。
年轻时,他的日常生活,甚至考试和当官都不在他的烦恼范围内。 40岁那年,他住在破旧的房子里,门外有一潭水,门内长满苔藓的床,衣食乏味,染上了肺病,后来变成了疟疾。 自嘲自己,四十岁却没有官职,是上天放弃的浪费。
夜深人静时,他走出长安,只见自己不到一岁的小儿子快要饿死了。 冬天,夜晚很冷,过山时风似乎把山吹走了。 冻伤的手已经冻僵了,昏迷不醒,风吹拂着衣服的腰带,试图伸手去系,但手指却无法弯曲。 下半夜下雪了,浑身是风雪的杜甫一进屋就听到一声哭声:小儿子还没等他,早就饿死了。 这是他无能的结果。 怀着父亲最深的愧疚和懊悔,他写下了自己的诗歌。
在安石之乱中,他流离失所,漂泊不定,只能在记忆中歌颂故乡,在诗中歌颂过去的繁华岁月。 他好不容易想回家,却因为战乱和各种意外,最终没有回老家,病逝于岳州。
他心爱的儿子宗武遵照父亲的遗嘱被流放到湖乡,但因为贫穷和疾病,宗武英年早逝。 孙子杜四爷边路边乞讨边借钱,终于把杜甫安葬回了偃师,实现了他期盼已久的回老家愿望。 今年,距离杜甫去世已经过去了四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