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一过,今年不少用人单位就开始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抓住重点,突破障碍,解决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发展、事关国家未来的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发展新型就业方式,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为扶贫家庭、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设立工作账户,帮助有困难、愿意工作的学生。 就业服务平台全面推广,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成为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强就业优先政策,涵盖就业发展、公共服务、教育培训、财政支持等,拓宽就业渠道,合理配置大学生资源。 比如2018年,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拔转学工作的意见》,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招收转学员的意见和办法,为大学生提供了服务基层的机会,也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
当然,也应该注意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缺乏系统化,跟不上时代,缺乏对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分析判断。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脱节,无法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此基础上,要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协同努力,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构建联动机制。 有关部门要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激励政策,促进新就业业态发展,促进新增就业岗位增加,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为各种就业和就业变化提供有效保障。 高校要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增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动,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动产业参与高校专业培训项目设计。 用人单位应在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对外就业、分阶段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
加强就业引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观和就业观,发长避短,做出务实的选择。 从低年级开始设置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涵盖职业规划、实习、科研等不同模块,让学生第一时间确定就业方向,通过认证实习逐步积累人力资本。 增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关课程,并设置行业专家系列讲座,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专业技能。
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要为高校教师提供深入市场、懂实践、提升能力的条件,增加学生在职实习和实践机会,搞好研究生“双导师制”,规范行业专家在校授课工作机制,通过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文**:经济** 作者:闫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