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社经济随笔:春节,为世界经济注入温暖。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潘杰、王岳阳。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今年,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历新年被列为联合国节日。 中国大地上的烟火齐腾,“百花齐放”在春天忙碌,也为当前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温暖。
这种温暖来自于中国大市场的吸引力。
看车站、机场的喧嚣,“人群”带动“人气”,汇聚成移动中国的长卷; 看到酒店餐厅热闹繁忙,门口排起了长队,包间“难找”; 眼看文旅市场生机升温,热门景区、博物馆门票难寻,电影院影院爆满。
龙年春节假期,春节档电影票房首次突破80亿元,快递行业日均配送量较2023年春节假期增长821%,国内旅游出游次数同比增长34%3%,多项指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指出,春节期间人们外出就餐、购物、出游的意愿明显增加,假日消费需求得到全面释放。
农历新年消费热潮不仅席卷了中国,也席卷了全球。 可口可乐在越南发布带有金龙标志的龙年特别版,亚马逊等跨境电商纷纷上架红包、橱窗花等各种带有龙元素的龙饰,期待捕捉春节带来的新商机。
在当今世界,市场是一种稀缺资源。 这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既是中国的,也是全球的。 在新的一年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邀请各国参观美丽的风景。
中国游客的“回归”,极大地提振了世界旅游业的信心。 继去年11月与马来西亚宣布签证便利化政策后,中国于今年1月与新加坡和泰国签署了免签证协议,使中国的出境旅游目的地更加多元化。 春节假期期间,全国口岸日均通关量达169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同期增加2人次8次,恢复到2019年春节同期的近百分之九十。 泰中旅游商会副会长吴明阳表示,中泰互免签证的实施,为泰国旅游业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分享中国庞大消费市场的“蛋糕”,中国有意愿,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援引摩根大通策略师的话说,中国对“不可投资”的看法是非常错误的,投资者在中国仍然有机会。
这种温暖来自于人与经济融合共生的发展。
从“龙墩”的火爆,到年市集、博物馆、非遗的风潮,经济被文化渗透,传统新年习俗更有滋养。 春节经济,年味浓郁,继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纽约帝国大厦的尖顶点亮了农历新年主题的灯饰,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点缀着红灯笼,新加坡的“春临江边”龙灯饰......闪光世界各地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激励着人们以更加昂扬的心态努力工作,充满信心地开始新的一年。
趁着春节,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正如联合国**和发展会议秘书长雷韦卡·格林斯潘所说,龙是力量、更美好世界和更美好生活的象征,世界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积极的力量。
这种温暖来自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诚意。
春节假期期间,中欧班列和远洋货轮昼夜穿梭,将电子产品、服装等“中国制造”运往世界各地。 许多外贸企业都在与时间赛跑,在节日期间,他们将出海办展,谈生意,拓展市场,与国际同行共克时艰。 拉美通讯社报道称,中国对外走势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人们勤劳,春天来得早。 浙江省温州市商务厅率队200余家眼镜企业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光学眼镜展,安徽省合肥市经贸代表团赴泰国、阿联酋、沙特等国开展经贸、外交、城市推......活动春节前后,多地组织外贸企业“走出去”,吸引海外客户“进来”,推动国际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作为货物第一大国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始终密切同各国的经贸合作纽带,通过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市场“生机勃勃”,“账户”有韧性,“人面”充满希望——中国经济在新的一年里蓬勃发展,这将向世界释放更大的利益,向世界证明“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