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丰观星台是登封“天地”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朝十三年,公元1276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 1961年,天文台被宣布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包括观星平台在内的登封“天地”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观星平台。 建筑构图天文台为砖石结构,由桶形平台和石砌平台两部分组成。 工作台高度 946米,加上在平台顶部增加一个小房间,1262米。 平台北墙中间有凹槽,凹槽直壁上方的高规和舞台下方的石规是一组测量日影长度的元代规具。
建筑背景观星台建于元朝十三年,公元1276年。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他任命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等人进行历法改革。 首先,郭守景创造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天文台,而登丰观星台是当时的中央天文台,经过几年的艰苦观察和计算,终于在十八年(公元1218年),编纂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时间日历》。 “年表日历”得到的回报年周期是362425天,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公历,公历,公历,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但公历是教皇在1528年改革的历法,比“年历”晚了三百年。 与现代科学估计的回归周期相比,“时间日历”只短了26秒。
建筑用途
观星平台为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平台体和量尺组成,平台体形状为桶形,其功能是“白天看日影,晚上看北极星,做到早晚”。 观星平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桂米成像的实物,也是周公图桂摄影以来成像技术发展的高峰。 观星平台包括昭笔、周宫观景台、浑天仪、简仪器、黄道经纬仪等天文仪器和建筑物。
在墙上发光
“Shobi”位于“观星露台”建筑群的大门前它高 4 米,高 5 米,长 7 米14 米,宽度 0它有9米,是一幢砖砌的硬山式建筑。 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城墙北侧嵌有邓封知县石一祁所著的《历代传说》青石额头。 “千古传承”寓意着颂扬永恒与永恒的传承,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古代天文学重视中土世界的观测传统,是对“观星天文台”和“周宫天文台”两大平台的形象赞歌。
在墙上发光周宫天文台
周宫天文台是一块纪念石表,由石桂和石桌两部分组成,高8尺,俗称“无影台”,又称“八尺表”。 周宫天文台由青石砌成,高度为391米,石柱为表,基座为桂,石桌南侧刻有“周公测天台”五个字。
周宫天文台
浑天仪
浑天仪是中国古代用来测量天体球坐标的观测仪器。 它由一系列看起来像球的同心环组成。 根据一些消息来源,浑天仪在公元前 4 世纪中叶就已经在中国用于观察天体现象,大约比古希腊早 60 年。
浑天仪
浑天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四分仪和赤道环。 四重仪器由窥器和双环组成。 通过转动环并移动窥器的位置,您可以观察任何天体区域。
珍
建仪是元代汉族天文学家郭守景发明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 简单的仪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赤道经纬仪,另一部分是垂直经纬仪(即地平线经纬仪)。 这两个设备位于一个矩形底座上。 整个仪器北高南低,支架上竖立倾斜,使赤道环与天赤道平行,四环通过垂直于赤道环的轴旋转,就像天球旋转的方式一样。 这是中国发明的第一个赤道装置,比欧洲人使用的赤道装置早了大约500年。
珍
黄道经纬仪
黄道经纬仪的外层为南北直立的“子午线圈”,两极处安装铜轴。 子午线圆中的大圆圈称为“圆极到圆”,用钢轴安装在子午线圆的两极上,因此称为“黄道经纬仪”。 在观测天体时,太阳和行星的位置可以根据黄道和黄道圈的比例来确定。 整个仪器的观察部分被放置在一个半圆形的云底座上,由两条背靠在一起站立的龙支撑着,龙的爪子紧紧地抓住雕刻着云纹对角线十字架的横梁。
黄道经纬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