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点。
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原则,以绿色低碳技术自力更生、自强为核心,明确主要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方法,为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要坚持优质科技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创造更多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质量和水平,全面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空间,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钱勇, 王娇.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和践行青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观念,加大科技供给,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坚持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强化原有技术源头,坚持生态环保,坚持智慧赋能管理,不断加强科研机制、平台保障机制、生态监测机制、数字生态机制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增加绿色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坚持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加强科研机制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原则,以绿色低碳技术自力更生、自强为核心,明确主要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方法,为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首先是明确主要目标。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美丽中国的核心本质,准确把握生态环境关键环节,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坚持针对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彰显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双碳”承诺,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资源,着力加大保卫蓝天、清水、净土等科技创新供给,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新动能,支撑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美丽中国建设。
二是明确主要攻击方向。 要聚焦精准科学的污染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新型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解决一批制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和运输结构。把握科技前沿趋势,狠抓重点领域前沿技术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把握技术创新规律,为实现“双碳”承诺做强力供应前沿科技。
三是明确实施路径。 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组建重点核心技术攻关团队,组织跨学科攻关团队,规划重大攻关项目,集中优势资源,瞄准“脖子”领域和他人控制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究,着力解决绿色低碳面临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做好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重大项目的核心科技供给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综合优势、区位优势、行业特色和产业布局等,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推动重点产业和重要领域的绿色转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更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
坚持原创技术源头,强化平台保障机制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原创创新技术,强化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平台作用,打造原创创新技术源泉,构建完善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开创绿色发展新高地。
首先是释放集群效应。 要加强功能定位,始终坚持大科学器械前沿科研活动的系统整合,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多学科领域应用研究提供服务,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行业渗透。 加强平台管理,根据不同设备的特点,明确组织实施、规范标准、资金支持、平台建设、考核评价等具体管理,吸引更多企业主体加入用户委员会,参与设备考核评价等,支持设备个性化、明确的使用规则。 加强使用效率,探索建立依托大型科学装置的半永久性科研团队,聚焦各学科和细分领域,瞄准颠覆性技术和原创性科学成果,对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科学研究,明确年度保障比例。
二是释放磁场效应。 要强化平台作用,将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进一步凝聚创新要素,丰富创新活动,整合创新链条,实现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开放共享,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战略科技力量系统化发展,支持大型科学器械集群和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和资源共享,打造开放的产学研平台,打造中试基地、产业化中心等,推动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集聚落地。 积极参与大型科学器械国际合作项目,主动发起大型科研项目跨国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机构深化国际对接,依托大科计划组建全球科技创新联盟,构建全球开放共享体系和创新生态圈。
三是释放溢出效应。 要加强开放合作,大型科学装置作为前沿战略基础研究活动的平台,具有巨大的创新溢出力和释放出强大的磁极效应,成为引领原创创新、突破前沿技术的战略高地。 规划开放共享的有效路径,对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突破大发现、解决大问题、推进大融合、创造新范式、引领新变革、锻造新优势,推动创新效益早日实现和集约释放。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监测机制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实时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善于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建立健全天地全方位、全时空、全要素一体化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生态环境运行情况。 及时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一是建立监测网络。 要推进监测手段协调,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质量监测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监测等技术协同,整合卫星资源、航空载无人飞行器、地面固定和移动巡逻监测等观测手段,实现2米级监测,全大尺度卫星遥感重点区域覆盖、亚米级监测,监测内容覆盖森林、湿地、荒漠、海洋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实时发现地表变化和生态破坏。航空遥感和无人机搭载可见红外、高光谱、激光雷达等有效载荷,对重点区域的线索和生态类型变化进行现场验证,以及参数和技术验证,支持生态破坏和遥感参数的验证。 地面监测采用一级监测、导航巡检监测、样地监测,开展遥感核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监测、重点敏感区实时监测、生态质量“天地一体化”和关键联动实时监测,守住建设美丽中国的安全底线。
二是开展质量监控。 要建立常规监测与重点区域和重点生态问题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根据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监测方式,设置不同的监测频率,明确不同的监测重点,满足规范化、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监测需求。 明确监测形式,对生态环境体系现状和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对重要区域和生态问题区域的专项监测分析,既要系统了解和关注全局,又要着力抓局部细节。 开展物种多样性和生存环境重点监测,关注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通过数据积累掌握生物群落物种规律,为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深化典型生态问题研究,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完善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三是加强数据管理。 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数据管控和质量控制,建立统一的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数据管理体系,定期向区域推送生态变化图,实时传输地面核查、问题报告等相关数据,提高主动发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建立上下衔接、统一管理的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左右协调、统一标准的数据共享机制,及时掌握开发强度、生态边界、植被覆盖和自然海岸线的变化,锁定生态风险块和重点生态问题,及时研究形成对策分析。 完善数据质量管理,严厉打击数据监测舞弊行为,全面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坚持绿色智慧管理,加强数字生态机制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绿色智慧管理为核心,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用数字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赋能管理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智能感知体系建设,适应精准、系统、前瞻性生态环境监测需求,强强补弱,补强生态环境监测短板,重点监测环境健全、生态质量、温室气体和新污染物监测; 拓展生态环境数据采集的类型、频率和范围,加快传感器、图像分析等现代感知技术的应用,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应用体系建设,重点发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平台作用,将分散在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数据连接整合,构建数据互联互通大平台, 协同联动、业务融合,支持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态势分析、监测预警、评估评价、问题发现、整改督等重点流域创新应用,提升生态环境领域协同治理能力。
二是加强平台服务。 要加强生态环境体系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智能搜索、智能问答、智能推荐等服务创新,推动政务服务事前主动推送、事中智能审批、事后精准回馈; 从而实现政务服务、精准高效政策服务、公共服务便捷可见的“一站式”一体化。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执法事项清单、风险预警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气候变化、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领域的环境信用监管,不断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拓宽绿水青山变金之路和银山。
三是加强赋权管理。 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赋能作用,加大公共数据采集、交换和共享力度,完善生态环境主题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环境质量、自然生态、环境突发事件、污染源、环境监管、气候变化等数据资产。 并探索使用数据编织、数据网格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价值。综合开发利用空气、水土等生态环境数据、行业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深入研究“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分析与动态调控等,为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能化应用,深化污染成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环境质量变化影响的专项研究,探索建立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为公众提供监测信息产品和服务。
要坚持优质科技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创造更多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质量和水平,全面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空间,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钱勇: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 王娇: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战略管理部研究规划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