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音乐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1-19

2024年,“古代文明的现代回声——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将在意大利举办。

2024年,由**学院作曲系教师创作的8部管弦乐作品在美国上演。

2024年,“'一带一路'图兰朵歌剧**见面会”在北京演出。 以上**均由余峰提供。

在小提琴与琵琶的对话中,东西方在五线谱上相遇。 通过这位珍贵的“大使”,意大利和中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的两千个文明走到了一起。 意大利报纸《Le Priorita》在一篇音乐评论中写道。 8月10日,“古代文明的现代回声——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展”在小提琴的发源地、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城市克雷莫纳举行。 这次会议由学院的艺术家们主持,这是中国当代作曲家首次在克雷莫纳进行完整的演出。 中西合璧、古今连线的旋律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 它是一种超越文化的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不同于表现最好的群体和专业表现,作为一所集创作、演出、教育、科研为一体的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集群”优势,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现代教育?我们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思维中创新。

让世界“听到”当代中国的声音。

*它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一种古老的表达方式,中国第一部诗集《诗集》就是一本歌曲集。 “不学诗,就不能说话”,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歌(即诗)的交际功能已经体现出来。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聆听世界另一端最美的声音,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世界著名剧团的精彩演出。

在这样一个活跃而丰富的舞台上,我们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色彩?**是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自然体现,我们必须利用中华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同时用与世界**作品接轨的声音,让世界“听到”当代中国的声音。 学院多次在海外成功举办中国新作,展现了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024年1月,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行学院作曲家新作全球首演。 这是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作曲家首次以集体亮相的形式在美国举办新作发布会。 2024年底,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我上演了8部由作曲系教师创作的新型大型管弦乐作品,包括叶小刚的《美丽的村庄》、郭文静的竹笛协奏曲《悲山》。 演出期间,门票一蹶不振,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巨大的海报。 今年11月,学院交响乐团重返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了中国当代作曲家的最新协奏曲和交响乐作品,包括贾国平的《万条古河》和常平的小提琴协奏曲《未来境界》。

*作品在耳中,心中,跨文化交流传播效果好。 在对外演出方面,我们对剧目的选择和演出有严格的标准。 舞台作品不仅要能够表达当代中国精神,展现中国人的当代面貌,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能够与世界接轨,展现一流的技术水平。 比如《悲山》的灵感来源于李白的诗篇《蜀道难》,形成了悠扬、高亢清脆、雄伟而深邃的意境《美丽村落》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万古河》集古筝、竖琴、管弦乐为一体,将中国元素与西方现代语言和技法融为一体《未来境界》用小提琴的音乐演奏出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希望。

这些作品或呈现中国的地理特征和民俗风情,或凝聚中国独特的文化元素,或注重对自然的描写和内省的歌唱吟诵,虽然有着自己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作曲家借助西方乐器或流派,用飞扬的诗意和饱满的想象力拥抱当代生活, 在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的同时,努力探索当代发展的可能性。

吸收中国传统营养。

在国际舞台上演奏中国音符,我们的活水源来自中国当代大师们不断的新作,也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的深入挖掘。 作为高等教育的领军机构,我们有责任为大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深度支持。

21世纪初,学院启动了“中国古琴**文化数据库”和“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数据库”项目,开展了《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传统**数字课件项目建设。 学校将把一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科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理论研究、作品创作、实践表演、沟通交流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融合发展。 先后举办“第六届国际传统传统学会应用民族学研讨会”、“全国古琴专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组织作曲系教师赴丝绸之路征集风格,创作了多部民族室内乐、管弦乐作品。

加强对传统**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对创作和表演实践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传统元素、旋律特点、结构,能为作曲家创作更中国化的“中国之声”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在纽约演出的《云韶》《西藏》《林香杰》《北风》等作品,是中华民族创造性转型的优秀成果。

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回归传统和民间,吸收创作营养;一方面,也要积极运用科技成果赋能艺术创作,探索多元化表现形式。 学院充分利用跨学科合作,为民族传统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张红艳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艺术项目“中国传统**人工智能记谱法研究——以江南丝竹为例”,通过人工智能记谱平台的开发,增强了人工智能对表演中即兴创作的“韵”和“腔”的识别能力,率先运用人工智能保护和传承了我国传统。 这些对传统音乐独特演唱方式和表现形式的研究,为民族器乐的创作和演奏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中国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如果说工作是枝繁叶茂的果实,那么教育就是土壤中的强根如果说中国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第一次相遇是一滴水,那么向海外艺术教育同仁介绍我们一流的教育体系,就是挖出一条流水大河。

2024年底,学院与美国巴德学院签署《中国发展规划》,成立巴德美中研究与习研究院,开创二胡、笛子、古筝等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本科学位,建立了学院中国民族音乐海外考试制度。 更多的海外学子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国民族音乐,在弹拨中体验“金色无缘五十弦一弦四华年”的长寿和“嘈杂,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的铿锵声。 美国琵琶专业一年级学生阚多多是中国民族音乐爱好者。 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的琵琶演奏技巧迅速提高,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今年3月,**学院与巴德学院合作第二期《中国**发展规划》正式签署,推动中国**海外交流发展进入新篇章。 我们将继续加强教学合作和现有学术交流项目,扩大在联合培养、学术习交流、学者交流、英文教材和学术期刊出版、创意理论研究等领域的合作。

同时,积极邀请全球丰富多样的优秀企业“走进来”,让中国与世界开展对话与交流。

2024年,学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教育联盟”。 截至今年,联盟成员数量已增至66个,覆盖61个国家和地区。 以这个教育联盟为平台,我们多年来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 在今年10月17日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教育联盟国际大会闭幕式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多元文化的绚丽。

2024年,联盟发起“回声古”丝路青年**作品征集活动,收到国内外众多作品。 经过专业评审团的严格筛选,评选出18所中外一流大学推荐的20位青年作曲家作品,并举办了3场线上直播。 2024年,由40所中外著名艺术院校共建的世界学院云厅,举办了8场以“和平、友谊、融合”为主题的会议。 2024年,联盟举办了5场“一带一路”艺术展,以及“'一带一路'图兰朵歌剧**”全球首演。 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跨越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的音乐回响,也为今天的丝绸之路发展注入了青春和活力。

今年8月欧洲之行期间,我们与奥地利维也纳环球出版社举行了“从东方到西方,中国当代**走向世界”的合作洽谈会。 从今年开始,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出版社将每年出版15位演艺学院作曲家的乐谱,并为演艺学院设立网页。 为一所**学院建立专门的网站是环球出版社的第一次。 从东方到西方,从中国走向世界,一个艺术大国、一个强国,都需要一批优质作品的支撑,整个中国世界需要散发出更加蓬勃的创作活力用音符讲好中国故事,用人心沟通,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多的层次、更积极地与国外进行交流。 我们期待继续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为伟大国家的伟大、文化的深厚、艺术的美而贡献力量。

作者是***学院的院长)。

人物** 2023 年 12 月 3 日 07 版)。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