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起义的过程。
3月8日晚,“人民运动”城北各部队四五百名武装士兵聚集在城北玉皇大帝山顶,郑耀南走上台阶,下达武装起义的命令。 乔天华率领的叶溪武装和平北武装分别潜伏在城西和城南的南洋。 午夜时分,起义指挥部总司令郑耀南下达攻城口令:县城北部遭北门、东门攻打,平北军攻打南门,西门攻西军。 各路叛军勇往直前,迅速包围了县城。
但事实上,县城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大喊大叫。 这个略显滑稽的结果,是因为进城做内应的王应周和苏寻辰,被伪巡警抓获。 当晚,叛军埋伏在城下,焦急地等待着内英打开城门。 9日上午,天色已经亮了,叛军等了半夜,没有看到城门打开,而是看到城门已经加强了防御。 原来,王应洲和苏寻辰在打开城北门的时候,被城里的伪巡警发现了**。 刘子荣闻讯惊慌失措,连忙求救,可是第一道防线已经被切断,只好下令守住城门,全城戒严,妄图在城内顽强抵抗。
开城计划落空,城门广阔坚固,武力攻城肯定不可能,必须改变作战策略。 郑耀南紧急与“人民运动”其他负责人商议,决定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进行政治攻势,组织士兵向全市喊宣传。 刹那间,“中国人不该做叛徒**贼”、“交枪不杀”、“不要把自己的性命献给叛徒刘自荣”等口号响彻城上空,以围城呐喊的战术震撼了城内伪军的军士气。 许多伪军家属也被带进来参加“呐喊城”,一一呼唤伪军的名字,有的伪军家长甚至喊出伪军的绰号,劝说他们不要做叛徒,反对抗日游击队,赶紧打开城门,向游击队投降。 刘子荣慌慌失措地急忙来到北门楼,下令紧闭城门,坚决守卫。 郑耀楠按照孙惠生的提议,派朱凯音等人迅速将刘子荣的女婿张燕山的父母拉到城北门外,命令他们喊刘子荣开门投降。 围城部队的喊叫声中夹杂着伪军家属的哭声和恳求声,城墙上的刘子荣看到这一幕,再也忍受不了,抽筋一般瘫倒在地。 那些傀儡士兵大多也是叶县人,看到这个阵法,秩序混乱,大喊“别动手,别动手”。 张彦山见形势不好,便抛下岳父,孤身逃命。 伪安支队队长张良辰见士兵逼近城中,大势不见,便主动打开城门,让游击队进城,解除武装投降。 在郑耀南的命令下,叛军从翁城渡过吊桥冲进城内,很快夺取了伪安保队和警卫队的枪支,占领了伪县**和公安局,救出了内英,并活捉了刘子荣和张燕山。 9日上午10时,整个起义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叶县县城被解放,回到了叶县人民手中。
玉皇定起义成功后,郑耀南和县委同志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军事政治建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合理使用人才和制定正确的政策、法令上。 当时,郑耀南会同县委同志,会同国民党县党总部确定了团结工作的原则:为了防止日本傀儡死灰复燃,必须立即整编部队,大胆发展壮大队伍,要对参加起义的各单位和各界人士一视同仁。 要立即建立抗日民主派**,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巩固根据地。 按照这一原则,决定将“人民运动”更名为“胶东游击队第三支队”(简称“第三支队”),由郑耀南为支队支队长,原邺县国民党第六区支队长周亚全为支队副支队长, 中共党员王仁斋、张家洛担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委员赵森堂担任参谋长。
“三支队”成立后,郑耀南决定在原县委委员的基础上成立“三支队”党委,支队党委统一领导军队和地方工作。 不久,“六项建议”向全县人民发出:(1)保卫交东,保卫家乡,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境;(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三)深入贯彻民主政治,完成地方选举;(四)取消高税,改善民生(五)彻底消灭叛徒,没收其财物;(六)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立功立足、有钱有钱、有枪可射击。 这些主张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县城迅速掀起了“父子弟争相报名,誓上战场杀豺”的抗日热潮。 三支队很快发展到3700多人,各持枪一支,下辖一个旅和侦察、通讯、警卫、纠察队等直属队伍,成为胶东乃至全省最大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
“三支队”一成立,就认识到领导严密、纪律严明的重要性,在宣传纲领中指出,“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绝不是乌合之众,绝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愚蠢”。 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没有严密的组织,没有各方的坚毅勇敢和牺牲精神,他就不必等待敌人摧毁它,他自己也会崩溃。 党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军队建设,各旅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和共产党员政委,逐步把“三支队”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抗日武装力量。 “三支”确立了铁的纪律,强调“一针一线都不能侵犯老百姓”。 部队与老百姓关系密切,指出“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就是老百姓的利益”,“游击队和老百姓本来就是一家人”。
三支队“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从伪军手中夺回了县城,建立了叶县的抗日民主**,经国共和各界商议,决定由张冠武担任县长,赵森堂担任民政局局长。 叶县抗日民主**是山东省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抗日民主政权,其意义十分深远。
4.历史意义。
玉皇大帝起义胜利后,邺县抗日民主派成立。 这不仅是胶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也是山东金浦路以东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起义从根本上改变了胶东抗战的局面,形成了共产党在东西胶东并肩作战的两大抗日武装力量,西是玉皇顶起义形成的“三支队”,东是天府山起义形成的“三军”,在今后的胶东专委会和“三军”西进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打通胶东抗日根据地。2024年8月,西进的“三军”和“三支”正式合并。 9月,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山东第五游击支队”。 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山东第五游击支队”更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由分散的游击队改为战略指挥统一的游击团。同月,胶东区专委在邺县召开胶东区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中共胶东区委。 邺县成为胶东抗战的中心。 党领导的胶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掀开了新的一页。
玉皇大帝定起义是莱州、胶东、山东抗战的重要篇章,体现了抗战的伟大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莱州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莱州参军14900余人,阵亡2027人。 解放战争中,莱州18次参军,参军34450余人,阵亡2947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