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刚刚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 出发前,乌克兰、新疆、台湾等敏感问题将占据议程的主要部分,但实际上双方讨论的问题更多。
在旧金山APEC协议之后,欧盟急于与中国举行峰会,担心中国会落后于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可以理解的是,欧盟对峰会的结果没有抱太大期望。 据说,欧盟最满意的是中国终于愿意倾听欧洲的声音。 他们上一次来中国,被中国教训了一课,几乎没有机会说话。
然而,当谈到**时,中国精神抖擞。 虽然欧盟也有很多头等大事要讨论,但那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说实话是认真的。 冯德莱恩对中国对欧洲的**顺差在疫情后的三年中从2000亿欧元增加到近4000亿欧元感到非常不满。 任何看到这种不平衡呈指数级增长的人都会感到危机。
欧盟对中国的不满有两方面:
1、我国一流的采购对内外采购有不同的标准。
2. 中国产能过剩对欧洲产生影响。
这两个方面对中国来说都是难以妥协的。
*采购对内部和外部有不同的标准,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不仅国内和国外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这是不可避免的,各级都要把局部利益放在首位,不愿意让外人分一杯羹。
中国的产能过剩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老欧洲已经受到中国生产能力的困扰。 毋庸置疑,钢铁铝、水泥、塑料等传统产业,甚至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原本在欧洲领先,被寄予厚望,一不小心就被中国打败了,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这些都是已成为历史的事实,光伏和风电这两艘船已经完全被遗漏了,想想也没用。 欧洲现在要赶上接下来的两艘船,一艘是电动汽车,一艘是芯片,问题是欧洲本身不够强大。
汽车是欧洲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人可能只关注德系车,但实际上,法国和意大利的车也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斯洛伐克等国也依赖德系车的产业链,荷兰也有卡车制造业,但不具备与中国市场竞争的能力,被中国排挤。 但在电动汽车时代,即使是德国汽车也难以抗拒。 欧洲不仅担心中国市场会挤出德国汽车,还担心中国电动汽车会一路流向欧洲,让欧洲汽车无路可走。 已经有迹象表明了这一点。
芯片是一个不同的问题。 除了一些小众领域,欧洲芯片并不强势,但看到芯片的关键作用,他们也想建立自己的芯片产业,不再依赖美国和台湾。 问题在于,中国正在全力以赴,从成熟芯片开始大规模扩产,一扫而空,并试图攀登技术高峰,意图在高端和低端都占领市场。 欧洲担心钢铁、铝和光伏的悲剧重演,这将使欧洲失去自家门口的芯片市场。
问题在于:中国正在正常开展市场经济活动,电动汽车和芯片虽然有政策支持,但并不是政策主导的经济。 创业阶段获得政策补贴是全球通行做法,欧洲其实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但中国电动汽车现在靠补贴降价是不合理的。 上汽名爵在欧洲卖得比在中国贵,而且还是卖得很好,就是证明。 芯片也是一样。
欧盟要求中国“控制”出口,如何控制?
冯德莱恩威胁要“使用工具箱中的工具”,欧盟是否更少使用它们?如果这行得通,早就完成了,欧洲对中国的轮胎、钢铁和铝制品并不客气。
事实上,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远不止电动汽车和芯片,而是结构性的。 除了德国,欧洲的去工业化程度不亚于美国,怎么可能一直依赖箱包、酒类、化妆品呢?虽然利润率很高,但总量仍无法与大型工业制造相提并论。
让我们来看看欧盟主要国家和中国的情况。 只有2024年的数据应该表明,中国的顺差应该更大,中国的汽车和芯片出口应该更大。
德国:中国对德国出口了1340亿美元的商品,从德国进口了1210亿美元,中国略有顺差。 虽然顺差达到130亿美元,但仅占进出口总值的5%,算是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