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人民网**海外版】;
讲故事是国际交流的最佳方式。
2024年,“中国故事”版将继续用故事标记时间,用情感与中外交流,继续展示中国文化,传递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形象更具亲和力。 年末,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故事》版中那些感人的瞬间和生动的故事。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4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写意”进入“细笔”阶段,将规划图转化为真实画面,一大批造福民生的标志性项目和“小而美”项目生根发芽。 《中国故事》版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来之不易的合作成果。
在土耳其,许多人更喜欢“中国制造”的火车。
中土两国《造车盟约》一文写道:中国制造的轻轨列车,白色车身,红色条纹,在爱琴海的轨道上高速行驶,像一条龙蜿蜒盘旋,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魏功义,中国中车集团员工,在土耳其从事轻轨列车售后服务工作。 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驻扎在车站,看到当地一位很久没有上车的老人,于是走上前问道:“你迷路了吗?”
我要等那种带鲜红色腰带的火车。 通常我乘坐飞机、轮船或汽车时会头晕,但乘坐这种火车时不会晕车。 老人回答道。 在得知魏公义是这列中国轻轨列车的售后服务人员后,老太太毫不犹豫地称赞道:“你们真棒!该车光线充足,能见度好,座椅舒适。 ”
在印度尼西亚,一支“钢铁侠”团队赢得了当地的认可。
2024年是钢铁侠王锦喜诞辰100周年。 “钢铁侠”是一个将永远铭刻在大庆油田历史中的名字。 如今的大庆油田走出国门,实现了老一辈大庆石油人“出国打井”的愿望。
当你第一次进入国外市场时,你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作为大庆石油的一员,我最不怕的就是困难。 大庆油田试采分公司印尼项目部经理徐春宇,2024年来到印尼,坚守海外十余年。 “在印尼市场,我们主要为当地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包括现场施工、地层设计和油井射孔技术,”他说。 这里的气候是热带雨林,工作环境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施工期间,大家都住在野战营房里,毒虫飞来飞去,雨季非常潮湿,需要适应。 ”
除了环境,还有更严峻的挑战。 由于国内外技术标准不同,外资合作企业起初并不信任中国企业。 “为了高质量完成项目,我们要不断沟通和反复测试,别人测试一次,我们测试三次。 当其他人休息时,我们加班。 这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并逐渐赢得了合作伙伴的认可。 徐春雨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大庆油田加快海外耕种,海外业务已进入亚非美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海外股权产量达到1000万吨。
在坦桑尼亚,中国技术带来了玉米丰收。
在坦桑尼亚,让我们一起种玉米》讲述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云帮助坦桑尼亚农民提高玉米种植水平的故事。
玉米是坦桑尼亚人的主食**,但当地玉米产量非常低。 经过研究,李晓云团队根据中国经验提出了一种玉米密植技术,教坦桑尼亚农民按照35厘米的株距和75厘米的行距种植玉米,然后实施耕作除草、疏苗等技术。
自2024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和苏科因农业大学联合成立小组,在佩亚佩亚村、马迪格瓦辛巴村等10个村庄开展村级扶贫示范项目,分享中国农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经验。 2024年,这个名为“小技术,大收获”的项目在莫罗戈罗省推广。 该项目已覆盖当地1000多名农民和10000多英亩土地,参与者的平均玉米收成增加了一倍多。
在南非,中国视听节目非常受欢迎。
在南非讲好中国故事》写道:自2024年以来,一部名为《中国经验》的纪录片已在南非上线了四季。 每集30分钟,由一位非洲主持人讲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在南非主流电视台反复播出,成为当地人的热门节目。
在《体验中国》拍摄期间,主持人丹尼尔参观了菜鸟物流。 直到今天,丹尼尔仍然使用菜鸟物流的服务,这是一款来自中国的应用程序,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中国物流的送货和送货服务是一个好故事,可以吸引南非人甚至非洲人的关注。
凡人的微光,火花变成火炬。
伟大源于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2024年,《中国故事》版将给身处平凡岗位的普通人留下大量的笔墨,记录他们不变的毅力、不怨无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展现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的不平凡成绩。
平凡岗位上的奋斗故事“报道了一群”最美的铁道人”。 他们是勤劳务实的劳动者,是朴实无华的梦想家
中铁呼和浩特局集团包头供电科向沙湾供电车间副主任杜鹤脱下绿色军装,穿上铁路制服,在沙漠深处写下了奉献奉献的青春格言
中铁郑州局集团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气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郑晓燕勇于创新探索,成为高铁列控领域的“专家”
中铁兰州局集团银川公用工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员黄涛练练了“敏锐的眼光”......钢轨探伤
努力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聚焦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送货员田丹。 本报记者从北京赶到上海,跟着田丹送外卖,以后续采访的方式,记录了这位平凡的外卖骑手平凡而精彩的故事。
作为派送员,难免会受到客户的催促和责备。 有些客户刚下单一会儿,就在APP催促下单,生气了。 “被冤枉只是一个孤立的案例。 “很多时候,客户让我越来越喜欢当送货司机。” ”
田丹说,有一年七月,上海很热,坐在外面就能出汗。 中午时分,一个小伙子点了一大包冰淇淋,虽然有保温袋,但是送到这么远的地方,肯定已经融化了,她打了**,想补偿小伙子,却无话可说,“想送就送,在路上放慢速度, 别担心。 “有一次我去老小区送单,没有电梯,田丹爬上楼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拿到饭的阿姨热情地拿出冰水给她喝。
在繁华的城市里,在人们看不见的大街小巷里,无数像田丹一样的外卖骑手不怕寒不热、不怕风雨,用汗水和辛勤劳动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温暖。
《让爱与希望成长》讲述了“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成长故事。
这个**,很多中国人都不止一次见过:黑白**中,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女孩,手里拿着铅笔坐在桌子旁,表情怯怯,一双清澈无辜的大眼睛盯着前方,透露着强烈的思念之光,仿佛在为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说话: “我想读书!””
*主角是苏明娟,当时才8岁。 2024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的一个贫困家庭。 《我想读书》**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后,苏明娟收到了不少人的捐款。 在无数爱心人士的感召下,她也从小就走上了帮助他人的道路,至今从未中断过。
2024年,刚上初二的苏明娟主动将补助金领取的600元汇给了宁夏一个回族女孩,帮助她实现读书梦2024年考入安徽大学后,她坚持勤工俭学,将每学期900元的生活费全部转给其他贫困学生加入工作后,苏明娟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后每个月,她都会捐出一部分收入......30多年来,她接过“接力棒”,努力传递善意,“让爱与希望永生”。
扎根乡村,追逐乡村梦想。
民族要振兴,就必须振兴乡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农民”扎根农村,追逐梦想。 《中国故事》版记录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故事。
乡村振兴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讲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杨宁的故事。
从2024年开始,杨宁在江门村工作了13年。 曾获“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全国38红旗标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
在杨宁办公室的角落里,总有一双解放鞋和雨靴,就像她刚上班时一样,随时准备去田间地头,随时进屋。 从动员村民搞特色种植,到发展电商旅游,这位85后女书记敢于尝试,誓言要把村民带上一条富足之路。
几年来,江门村利用当地优势,积极发展春西瓜种植,拓宽农民销售渠道,打造“苗嫂”春西瓜品牌。 “刚开始,我连电脑都不知道怎么用,但杨书记鼓励我,亲手教我。 “苗嫂”品牌负责人张海辉说,“杨书记是我们村的中坚力量,她有不服输的实力,她跟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路总比困难多',这对我们影响很大。 ”
《金叵罗村山镇巨变》讲述了北京市密云区西翁庄镇金叵罗村的造诣者的故事。
2024年,王静、李一芳等四位怀揣创业梦想的女主人来到金叵罗村,在那里做了水质和土壤检测,发现她们符合自然保护区的标准。 看着眼前空旷的土地和湛蓝的天空,四位海归决定在这里建立生态体验农场,取名为“鸟和鸣虫”。
“鸟鸣虫”农场根据24节气和传统节日开展亲子活动,融合科学知识,呈现“从地到餐桌”的粮食生产全过程:春天挖野菜包饺子,夏天种稻割麦子,秋天收米做年糕,冬天摘松果做花环......
“鸟鸣虫”农场带动了金叵罗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成为北京乡村振兴的“试验田”。 “田间一年四季都有收获,我们不仅收获庄稼,还收获美好时光,收获创业梦想。 王静说。
《高校智库进村》讲述了大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成为乡村振兴的真实场景的故事。
村民抛出话题,大学生设计师接听电话;毕业设计走出校园,落地乡村;电脑中的效果图变成了真实的产品......在货架上在2024年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中,近百名高校毕业生齐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书写**在土地上,在乡村里设计。
全国联合毕业设计发起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介绍,2024年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将以宁海县西电镇为“主阵线”。 结合县域振兴需求,西店镇发布需求清单,包括党建引导、城市更新、艺术乡村建设、产业升级、区域IP等五大类近百个选题方向。 在提问开始时,毕业生选择的题目总数超过300个,而且很多都是同一个题目的比赛,非常精彩。
去年的很多毕业设计,如今都成了乡村振兴的真实场景。 在宁海县查禄镇夏家村,已建成的“儿童趣味夏家”儿童游乐区今年已接待了数组游客。 该项目由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唐昶设计,在霞家村的松林中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新的户外区域,并将一个废弃的集装箱改造成一个教育儿童的展览空间。
生态画卷美丽动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包容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和整体性转变。 2024年,《中国故事》将继续描绘一个“天空更蓝、土地更绿、水更清澈”的中国。
如今,当树木生病时,也有“医生”会咨询它们。 《以人为本关爱树木与花卉》报道了“绿衣”为树木“开处方治病”的故事。
过去没有树医,树木遇到问题时,有时会“咔嚓”一声砍掉,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谈起过去的情况,北京树艺研究会秘书长侯亚勤满脸苦恼。
2024年9月,北京市树木栽培研究会起草的《树医考核评价规范》团体标准颁布,明确界定“树医”为“从事树木健康诊断、防灾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 树木不仅仅是植物,它们确实是树木医生的“病人”。
成为一名树木医生并不容易,不仅要掌握园林养护、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古名木养护和复兴的技能,还要通过理论知识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 外出就医时,一定要穿职业装:绿色外套,小红帽,随身携带“诊疗”设备。 侯雅琴得意的说道。
不仅在北京,在上海、广州等地,树木医院也相继相继开业,敬树如尊人,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依法治水,守护黄河安兰》讲述了母亲河生态保护治理的故事。
黄河流经河南省开封市黑港口,距地面11米,“江水穿屋,船在空中行”。 开封黄河一局救援队队长张飞黝黑的脸上满是风吹日晒的痕迹。 张飞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夏秋防汛,春冬修堤。 “黄河安澜靠人防,也靠堤防。 黄河规定,加强控制水利工程、规范堤防、黄河干支河流水流量控制和引导工程等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管理。
张飞告诉记者,对于非法占用河湖岸线等行为,黄河保护比原法律规定更加细致,处罚更加严厉。
湿地是“地球的肾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通道和生态走廊。 “他们保护着'地球之肾',这样形容湿地守护者的毅力和奉献精神。
看,是夜鹭!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翔激动地感叹道。 不远处,一只鸟儿站在水中的浮木上,他赶紧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幕,“我开心一会儿就够了。
杭州西溪湿地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业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湿地公园,被誉为“天堂绿肺”。 自2024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刘翔已经与这片土地相伴20年。 他笑着说,自己是西溪湿地的“守门人”。
近10年来,西溪湿地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加,其中维管植物数量增加了474种,目前已达1040种鸟类数量增加了43种,总数达到196种;昆虫种类增加了173种,总数达到898种鱼类数量增加了6种,达到5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