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说,要满怀信心地发展国有企业
我们还表示,我们将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所以,在中国经济的舞台上,有代表公有制经济的A队和代表非公有制经济的B队,那么这其中有没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谁来决定竞争的结果呢?
竞争领域的规则
如果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比赛的结果,那就很简单了,同样的竞争规则,愿意赌输,不管你是私家还是私家;如果是亏钱的行业,为了民生,该如何对待?例如,养老行业,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投资的都是免税,不以盈利为目标。 如果你想赚钱,那就公平竞争。
如果决定竞争结果的是政府的看得见的手,那就很难了,你会发现法令很多,办公室的精英们忙得不可开交,市场没有反应。 方向盘扭来扭去,转弯时消耗资源。
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想做大做强,这没问题,但问题是民营已经失去了信心。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民营过去信心十足,后疫情时代却没有信心?改革开放初期,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大,从无到有,妥妥的中国故事这十年,是国有企业越来越壮大,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国有企业靠什么做强?是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做强做大,还是依靠最好的专项政策做强做大?
政策红利能走多远?
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经营困难。
这就存在着国有企业的责任定位,国有企业的任务是对自己的盈亏负责,而不仅仅是追求GDP的平台,其基本功能应该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运行安全, 而不是在竞争激烈的领域与民营企业争夺各种资源和发展空间。
这就是所谓的国企,有事不做。
要安全有序退出竞争领域,将国有资本集中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发挥国有企业的基础保障作用。 直到年底,一些国有企业仍在退出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 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战略。 这种策略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开始参与竞争领域;不仅要参与竞争领域,还要依靠政策红利;不仅靠政策红利做强做大,还要做行业垄断;那么,政策红利的底盘是什么呢?
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民营经济发达了,国企也挺强的,东北的国有企业非常大,几乎都是亏损的,靠着巨额的财政补贴,政策红利的底盘是市场经济的贡献,这个家庭基础被蚕食了, 政策红利结束了,靠政策红利做强做大走不远。
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那么,国有企业能否在竞争领域做大做强?
当然,这不是问题,政策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但是,我们不能依靠国家的特殊政策和特殊支持,在不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必须坚持做强做大国有企业。 结果,一些国有企业可能做强做大,但整个国民经济却受到了影响,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变得低下。
也就是说,在一个非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是一种财务责任,政策红利有其社会合理性,全世界都在这样做,但如果是为了加速国有制回归,把政策红利带入竞争领域,这就构成了所谓的非市场行为,再加上一些行业的长期垄断, 如通讯、石油、烟酒等,这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将逐渐行政化,市场将不再做出积极反应,从而出现外资和民营资本撤退的趋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周期在非市场化行为的多重叠加下结束, 疫情和全球去汉化。
张伟英说得没错,国有企业如果靠先做强做大的特殊政策,就和古代官场经济的寻租没什么区别。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