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2月22日电(记者王磊)“绿色”冬天——对中国北方农村供暖新模式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 孙仁斌、郭翔、吴江民.
最近大范围的寒潮导致中国许多地区的气温大幅下降。 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北方,如何实现农村供暖与环保的“双赢”局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最低气温零下25摄氏度,在辽宁省铁岭县新台子镇的黑土上,散落着直径近2米的玉米秸秆包。 不远处,铁岭县长庆市环保能源局外,正在排起长队运送玉米秸秆的车辆,一捆又一捆胖乎乎的玉米被送进锅炉,代替传统的煤炭。
在这个生物质热电联产厂,取暖燃料不是煤,而是秸秆、稻壳、玉米芯和废柴,这些都是中国东北农村地区常见的。 公司总经理齐登利表示:“该项目设计年处理农林废弃物约35万吨,可替代约11标煤2万吨,除发电外,还可为新台子镇周边约75万平方米的村庄提供区域供热。 ”
铁岭县是玉米生产大县。 “过去,秋收后的秸秆通常是在火灾中燃烧,这不仅污染了环境,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铁岭县粮食种植大户赵玉国说,现在秸秆成了“宝”,每年都打包供应电厂和畜牧场。
近年来,铁岭县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全县从事秸秆打包作业的主体51家,秸秆打包机械100余台,包装好的秸秆可用于附近发电、供热企业,秸秆直接燃烧与使用燃煤供暖相比,每平方米可节省约7元。
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辽宁省作为玉米主产省份,自2024年开始试点建设秸秆打包直燃集中供热技术。 该模式将秸秆打包成捆,在新的秸秆专用锅炉中燃烧,替代煤炭,一般以乡镇为单位,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形成秸秆小半径、网络化、闭路消费的良性循环模式。 目前,全省秸秆打包直燃式集中供暖模式每年使用秸秆60万吨,且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虽然这几天降温了,但采暖质量很好,屋内温度在22度以上,很舒服。 正在院子里清理积雪的大连瓦房店市红沿河镇村民吴金波说,“我的平房面积有60多平方米,以前是烧煤取暖的,但从去年开始就用核能取暖了,又暖又干净。 ”
核供热是以核能产生的非放射性蒸汽为热源,通过换热站进行多级换热,最后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传递给最终用户。 2024年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热示范工程正式投产,这是东北地区首个覆盖红沿河镇的核能供热项目。
图为新华社记者潘玉龙拍摄的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1号、2号机组外观(数据**)。
在红沿河核能供热示范项目生产运营中心,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大屏幕前监控供热参数等运行数据。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提供热源,我们开展后续供热运维管理,依托智慧供热管控平台,确保终端用户的热耗质量。 东北公司大连大发能源分公司核能项目部部长苏德胜表示,用户平均室温在22摄氏度以上。
在山东省龙口市,50个村实施了“以气代煤”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全市1万多名村民享受到了使用天然气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有了它,就不用早起捡灰烬和点燃炉子了。 温度可以自己调节,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关掉是很经济的。 65岁的农民王德胜说。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全国57%的风能资源和21%以上的太阳能资源,并就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供暖,实现了冬保暖、空气清新的目标。
生态环境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村已有3700万户家庭更换散煤,实行清洁取暖。
人民群众告别了烟火取暖的时代,农村的能源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越来越突出,这是能源消费革命的里程碑式成就。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