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温(江苏省质量与标准化研究院).
**总书记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把握、衡量、促发展要更好地协调质量的有效提升和数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
一、效益为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向追求高品质;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刻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益和动力变革推动质量改革,加快形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消费品质量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改善、消费的持续增长、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促进消费品质量升级,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民群众共享质量改革成果的有力抓手。
1、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的定义与计算
为准确评估消费品质量的发展水平、主要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提高消费品质量、振兴实体经济提供数据、政策支持和实践依据,国家建立了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制度,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统计调查。 统计周期一般为一年。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并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制度》(国通制度2024年第176号),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是指按照规定方法判断为质量抽样检测合格的样品所占的百分比, 程序和标准。消费品分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及**》(GB T4754-2017)中制造业的24个行业类别和234个行业子类别,主要包括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及针织纺织品、化妆品、金银珠宝、日用品、家用电器及视听器材等15大类, 中西药材、文化办公用品、家具、通讯设备、石油及制品、汽车、建筑装饰材料等。调查采用产地原则,在抽样时兼顾生产领域和分销领域,抽样方式包括从厂家获取样品、从实体店或网购渠道购买样品。 除抽样调查数据外,一般补充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包括食品药品监督和抽检)数据,进一步提高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统计调查结果作为国家或地区宏观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制定质量政策、开展质量工作专项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当前消费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度重视消费品质量提升,将其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近年来,我国消费品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消费品标准基本与国际接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智能手机产品质量竞争力增强, 汽车等领域得到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消费品质量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消费品质量安全仍比较突出。 具体性能如下。
首先,一些消费品的质量不高。 消费品市场需求巨大,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一些企业为了薄利多销,在生产过程中忽视了产品的质量,降本增利,再加上自身质量技术能力不足,一些设施设备陈旧老化, 导致部分关键质量指标不合格。也有一些企业标准意识不强,执行标准不到位,导致产品不能满足当前更新更高的技术要求,存在质量问题。 近年来,对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的统计调查和监督抽查数据显示,家具制造、服装制造、儿童玩具、装饰建材等领域的产品合格率相对较低,部分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水平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 质量违规和违规事件时有发生,企业和消费者对侵权假冒反应强烈,关于质量问题的投诉和举报仍然很多。 学生用品中含有过多的化学物质、童装存在安全隐患、预制餐具腐烂变质、电动车自燃等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网上购物投诉频发,利用互联网平台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时有发生。礼品盲盒、“十元店”等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风险,部分商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 农村与城乡、城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存在差距,质量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三是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够合理。 一方面,大部分实物商品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特色实物商品、优质实物商品和服务商品、体验商品供给短缺,个性化、高端化商品供给不足,优质消费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 部分中高端消费者选择海外消费,“需求溢出”现象依然存在。 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兴消费群体更注重优质品牌,但国内市场没有足够的知名品牌来满足这样的消费需求,品牌竞争力不够强。
3、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的多条渠道
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合格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打破传统思维和惯性思维,更好地整合企业、社会、技术机构等各方力量,实施综合政策和多管齐下措施,推动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关于提高消费品质量的一系列部署。
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地位。 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认识提高消费品合格率的重要性,把提高消费品质量作为畅通国内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的重要任务。改善供给结构,加强消费品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促进解决供需不完全匹配问题。
二是深入落实提高消费品质量的行动。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由生产端合规向消费端适应转变,促进品种增多、质量提升、品牌打造。 利用统计调查结果,聚焦家装、服饰、“一旧一小”等重点领域或合格率低的重点领域,着力提质,努力取得群众能感受到的实效。 以江苏省徐州市遂宁县电商家具行业为例,当地政府整合**、企业、技术机构的力量,连续4年开展电商家具质量提升行动,相关产品监督抽检整体合格率由2024年的55%提升至2024年的81%, 有效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不断加强对消费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加快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探索建立全国联动抽查机制,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加大对强制性国家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监管抽查结果的处理,确保有效威慑。 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快速预警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前准确识别消费品质量风险。 加大对城乡、农村等重点地区和网络电商平台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全面加强质量基础支撑。 加快消费品质量标准升级,实行国内外产品“同线同准、同质量”,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升级。 推行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站式”服务模式,组织技术机构开展质量比对、质量调研、缺陷消除等活动,为质量提升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质量奖评选、首席质量官等制度的作用,引导更多企业运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五是进一步凝聚共治合力。 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契机,推动各级各类部门加强消费品质量提升、监管执法、信用监管等领域的合作,加大对消费品质量管理的投入,推动各项任务落地。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消费者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优化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促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 加强消费品质量知识宣传引导,完善消费品质量问题投诉举报机制,定期开展消费品质量对比试验和消费者调查,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六是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典型示范。 推进高端质量认证,探索培育消费品和创建知名品牌,培育一批高品质、极具竞争力、国际知名的消费品。 依法打击假冒品牌、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聚焦重点消费品行业和产业集聚区,遴选一批消费品质量提升示范和龙头项目,打造一批优质品牌提升示范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细化有效的消费品质量提升模式。
第七,要善于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借鉴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消费品监管方面的成熟经验,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基础,建立全面高效的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消费品信息平台, 完善质量信息反馈和信息公开机制,大力拓宽消费品质量信息获取渠道,高效整合、充分利用第三方检测机构资源,重视消费者和市场的作用和力量,全面推进消费品质量监管机制创新。
八是充分发挥不良品召回机构的作用。 加强缺陷线索收集和监测,提高分析、识别和快速反应能力,扩大重点产品缺陷排查和召回实施覆盖面,督促企业切实履行产品安全主体责任。 针对智能家居、互联终端产品等新业态、新产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消费者缺陷调查模式。 对消费品相关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开展风险评估和质量诊断,推动解决常见产品缺陷,帮助企业消除产品安全隐患,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