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传了三代,人还在”,很多人对日本汽车的信念至今仍坚定不移。 然而,即使是日本自己也不相信“日本制造”的神话。
近日,丰田汽车再次曝光了一起打假丑闻,直接脱掉了“日本制造”的华丽外衣。 12月20日,丰田全资子公司大发汽车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其在新车侧面碰撞试验中为获得国家安全认证而作弊造假数据,并暂停所有车型出货。
一方面,丑闻影响范围广,除了侧面碰撞测试外,大发还在25个测试项目中至少存在174次数据造假,共涉及64款车型,不仅包括大发品牌的几乎所有车型,还包括丰田等日本品牌的部分车型, 马自达和斯巴鲁另一方面,数据欺诈的时间跨度很长,可以追溯到 1989 年,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
当然,最让日本人兴奋的是,大发汽车是所谓的“真正的日本制造”。 大发汽车2024年1-10月全球销量达110万辆,其中近一半在日本“自产自销”,尤其是轻型车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占日本轻型车市场30%的市场份额。 然而,大发汽车的全车型、长期数据造假,直接打破了不少日本人“一流产品为自己所用,二流产品出口国外”的神话。
事实上,大发的造假并非偶然或孤立的案例,而只是日本汽车工业阴暗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日本汽车工业和整个日本制造业都爆发了各种丑闻,以至于“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的形式反复上演。
然而,无论你如何鞠躬和反思,欺诈似乎越来越严重,根本没有改善的迹象。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日本制造业本身就患上了“重病”,陷入了两难境地,数据造假只是矛盾的结果。 只要根本矛盾得不到解决,造假就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日本制造”的神话彻底破灭。
从“工匠精神”到“工匠精神”。
日本汽车行业的欺诈不是偶尔的错误,而是整个行业都在溃烂,从汽车制造商到零部件制造商,数据造假、偷工减料、伪劣产品等丑闻频发。
例如,自石油危机开始以来,日本汽车就以“环保、低油耗”著称,原则上,日本汽车可以通过提高燃烧效率使汽油燃烧得更充分,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车辆排放,还可以降低油耗。
然而,在2024年代和21世纪初,日本汽车开始伪造大量的燃油经济性和油耗测试。 2024年,日本三菱汽车总裁相川哲郎承认,三菱汽车确实在油耗测试中使用了不正当手段,使其车型的油耗测试结果优于实际情况,并且欺诈行为已经持续了25年。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对日系车燃油经济性和油耗的质疑也在蔓延。 在随后的几年里,斯巴鲁、日产、铃木、马自达、雅马哈等大多数日本汽车品牌在燃油经济性、尾气排放、油耗测试等方面都面临长期的数据篡改和造假,最长的一次长达30年。
过去,日本汽车确实通过低油耗实现了对欧美车企的反击。 然而,随着中韩等国车企的快速发展,油耗和节能已不再是日系车的专利,日企为了在数据上更具竞争力,不惜偷工减料、造假数据,主流车企普遍涉足欺诈, 这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当然,日本汽车行业的欺诈行为不仅仅是油耗问题,更是严重的安全欺诈行为。
例如,2024年高田安全气囊事件。 高田集团曾经是世界第二大安全气囊制造商,占市场份额的20%。 然而,为了降低成本,高田集团使用了容易老化的硝酸铵化合物作为推进剂,长时间后安全气囊被触发弹出时的反应更加剧烈,结果,本来可以降低11%事故死亡率的安全气囊变成了“致命安全气囊”。 据统计,从2024年到2024年,全球至少有23名乘客因高田安全气囊故障而死亡,100多人受伤。 该事件几乎影响了所有日本汽车品牌,仅本田就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了510万辆汽车。
继“高田安全气囊”事件之后,2024年,日本神户制钢所被曝出数据造假。 神户制钢所是日本第三大钢铁公司,其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日本各大汽车制造商的车身、引擎盖和尾门。 2024年,神户制钢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公司三厂、一子公司长期篡改部分铝合金、铜制品的强度、尺寸、耐久性等重要工厂数据,将不合格品冒充不合格品**,10余年伪造数据。
到2024年,日本汽车行业将出现数据欺诈的井喷式增长。 其中,日本均胜汽车公司对强度测试中部分不达标的安全带进行“数据篡改”,超过900万条不达标安全带被送往市场此外,日本东丽公司承认,在过去八年中,其篡改了汽车轮胎强度和不合格轮胎的质量检测数据此外,日本零部件巨头电装生产的燃油泵被发现有故障,可能造成发动机熄火等安全隐患,导致丰田、雷克萨斯、马自达、三菱、本田、斯巴鲁等多家日系车企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大规模召回浪潮,涉及汽车多达479万辆, 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到2024年,日本曙光汽车就被曝出制动器及零部件产品质检数据造假,超过11.4万条质检数据被篡改或捏造,造假始于2024年,时间跨度为20年。 自 2022 年以来,丰田旗下的日野汽车和丰田自动织机在产品测试中也暴露了数据欺诈。 文章开头提到的大发承认在碰撞测试中作弊,就是最新的例子。
当然,日本车企中还存在大量其他数据造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事件,几乎每个日本车标上都充斥着大量的数据造假和注水,而每一个解决方案,最终,领导们基本上都站起来鞠躬道歉,“工匠精神”也开始成为网友口中的“工匠精神”, 而日本汽车也从之前的闭眼购买变成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远离。
被“疏散”的“工匠精神”。
有人说,每个日本人看似无辜,但他们在一起可以做出残忍和荒谬的事情。 这正是日本汽车工业的意义所在。每个人、每家公司都在强调工匠精神,但总体上呈现的却是如此大规模、无处不在、长达数十年的数据造假和偷工减料。
事实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自2024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的工艺已经枯竭。 工匠精神往往被解释为“精益求精的精神”,其实这种精神只是手工艺时代的产物,更多的是从0到1的过程,在当下的工艺、美术、科技等领域还有一定的生产空间,但实际上与现代工业从1到n的规模化生产过程是不相容的。
不可否认,工艺在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2024年代之前,日本在电气和电子工业方面曾经领先世界。
二战后,日本的电子工业开始依靠美国的OEM而崛起,但很快日本就开始摆脱代工的地位,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突围,试图赶超美国。
到80年代初,日本电子工业开始全面超越美国,甚至创造了日本版"全产业链独立自主"。例如,在上游材料和设备方面,有东京Oika和JSR的光刻胶,也有尼康的光刻机中游DRAM日本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均在日本的支持下实现了自主研发、制造、封装和测试**。 在下游终端产品中,夏普的面板、索尼的电视、富士胶片的胶片几乎垄断了大部分消费电子市场。
然而,日本在电子工业的崛起触动了美国的神经。 对美国来说,军事、美元、高科技是霸权的三大支柱,“沙发边不能让别人打呼噜”,哪怕是美国的盟友。 德国思想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叫做“画梯子”,讲到“当一个人爬到顶端时,他会踢他身后的梯子,以防止别人跟着他”。 8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拉日本的阶梯,对日本芯片和电子产业的**制裁达到了顶峰。
2024年6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对日本电子产品倾销提起诉讼,要求对日本半导体行业实施制裁。 最终,在2024年9月,美国和日本签署了《半导体协议》,而《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导致原本占全球半导体市场80%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彻底崩溃。 2024年6月,美国和日本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新半导体协议”,进一步限制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到2024年,美国公司重新夺回了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市场。
半导体战争只是美国制裁的一个缩影,芯片、集成电路等所有高科技产业要么被美国吸收,要么被美国打败,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都回到了美国的手中。
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着高回报,现在这些领域基本都停留在美国。 可以说,此时此刻,日本的手工艺精神名存不敛,只剩下寿司之神、宫崎骏等手工艺品和艺术。
当高科技领域被美国卡住时,日本更多的资源只能投入到常规产业中进行内卷化,事实上,日本汽车工业在电子工业衰落后开始成为日本经济的新支柱产业。
更糟糕的是,日本铸造厂的生态位将无法生存。 2024年前后,韩国现代汽车和中国前五大自主车企(吉利、长安、长城、奇瑞、比亚迪)等车企在技术和质量上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成本远低于日本车企,日系车的经济和实用优势开始受到中韩两国的挑战。
因此,如果我们回到2024年代,就会发现日本实际上同时面临着来自中美的竞争,这与日本一方面提倡“工匠精神”,强调品质相对应另一方面,它继续压缩生存成本,保持成本效益优势。 因此,日本已经习惯了吃日本几十年来的“老根”,为了保持日本的竞争优势,开始大肆进行数据造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产品。
写在最后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问史蒂夫·乔布斯,“我们怎样才能让手机制造业回到美国?乔布斯干巴巴地回答说:“先生,那些工作再也不会回来了。 ”
事实上,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所说的只是经济学中的常识:资本和人才将流向回报最高的地方。 在美国,硅谷和高科技是回报率较高的地方,在0比1的创新过程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完整,加上超大规模生产的效果,从1到n快速拥有巨大的量产能力,制造业的投资收益更为可观。 与新能源汽车相对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特斯拉和比亚迪。
但即使中美两国拥有这样的优势,美国也很难弥补产业链,或者说中国要想突围。 更不用说处于中间位置的日本了。
近二三十年来,中美关系相对稳定,再加上日本企业的深厚积累,日本还是可以有不错的生产空间的。 随着中美竞争的升级,中国的科技已经突围,美国开始布局自己的产业链,其实是在从两个方向挤压日本的生存空间。
日本汽车工业造假问题的根源已经埋下了30年,但在中美的加速挤压下,它已经开始密集爆发。 平心而论,除了大发的数据造假,日本汽车行业还存在着不少造假问题,但他们自己却依然在自欺欺人,笼罩着过去的神话。
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所说: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但当别人不知道他们的不当行为时,他们就会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