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
近两年来,一直有“外资是否会离开中国”的声音,这与外资最集中的离岸市场低迷密切相关。 截至2024年,中国企业在海外IPO中筹集的总金额平均每年约为400亿美元,去年降至100亿美元,今年不到60亿美元。
国际资金去了**?2024年IPO融资市场形势会好转吗?对此,高盛亚洲(日本除外)资本市场联席主管王亚军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 在他看来,中国市场并没有真正出现大规模的资金外流,但经过两年多的震荡,再加上美元现金的高回报,很多资金以现金存款的形式观望,如果情况好转,机构就会“开支票”。 但目前,国际基金对项目需求更加挑剔,优质项目仍有望获得资金流入。 总体而言,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预计全球和亚洲IPO市场将在2024年有所改善。
外资不是在撤离,而是在观望。
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的下滑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近两年美国激进加息、中国自身经济增长放缓、疫情影响、产业政策调整等。
以2024年为分水岭年,离岸市场融资收缩尤为明显。 自2024年7月以来,恒生指数下跌了43%,中美概念股指数下跌了62%。 就境外IPO(港股及海外市场)总金额而言,IPO融资总额已由2024年平均每年400亿美元下降至2024年的60亿美元。
钱去哪儿了?王亚军告诉记者,资金并没有真正大规模流出中国市场,只是经历了两年多的震荡,加上美元现金回报相当高,很多基金可能会以现金存款或国债的形式观望。
通过计算中国企业每年通过IPO和再融资渠道在海外的平均融资金额,并对比今年韩国、印度、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的融资金额,可以看出,中国市场融资金额的减少并没有明显流入其他市场, 而部署在亚洲市场的资金不太可能部署在美国市场。
只不过现在国际基金对中国项目更加挑剔,优质项目还是受欢迎的。 他举例说,药明合联最近刚刚完成了4个此次发行7亿美元,成为近两年香港最大的生物医药IPO,众多国际长线公司参与其中。
预计明年跨境IPO的步伐将有所改善。
除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跨境上市监管的收紧也减缓了IPO的步伐。 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企业出海需要更加重视数据出境的合规性自今年3月31日起,实施备案制,延长跨境上市流程今年5月,GDR(全球存托凭证)也开始收紧。
对于在内地注册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H股上市流程依然简化。 只是红筹股多了一个程序。 如今,将两者进行比较,备案制后香港上市流程的便利性几乎没有区别。 在王亚军看来,其实有很多公司在等待在香港上市,但问题还是市场需求需要回暖。 总体而言,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市场融资有望改善。
就东德而言,他认为,从实践结果来看,东德满足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需求。 随着监管的收紧,未来GDR仍将能够满足希望一次性实现外汇融资目标的企业的要求。
尽管今年上半年取消了一些GDR,但11月7日,韦尔股票在瑞士发行 445 亿美元的 GDR 最终定价处于 ** 区间的高端1435 美元,相当于每股 A 股 105 美元。 据悉,威尔股份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此次GDR发行持续创造多项第一:今年以来中国科技行业企业最大的海外IPO自2024年以来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海外IPO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GDR发行。
对于国际投行来说,不仅海外市场仍存在机会,国内A**市场的机会也不容忽视,规模是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规模如此之大,占世界GDP的1.5%。 活跃并期待上市的公司数量非常多。 王亚军说。
具体来说,A**市场前一年平均筹集了超过1000亿美元,今年有1090亿美元美国资本市场融资额为1410亿美元,如果加上中国企业海外融资额,中美两国每年的融资额基本持平欧洲为1050亿美元,仅略低于美国。
企业仍然需要提前计划。
王亚军认为,一些国际长线基金的态度是,他们准备投资中国项目,但大家还在等待“发令枪”,这可能是指经济形势的复苏或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善。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几年私募融资市场估值一直居高不下,各方仍期待二级市场低迷能够得到修复,这将对一级市场产生积极的传导效应。
未来两年市场仍将面临诸多挑战,牛熊转换不会一蹴而就。
目前,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与2024年、2024年相比发生了许多本质性的变化,“当时大家比较追求商业模式创新,即使没有盈利或收益,但投资者经历了这一波牛熊市转型,自然又回到了经营的本源——盈利的可持续性以及盈利路径是否清晰。 王亚军说。
这也意味着,如果公司要上市,估值可能难以达到早前预期,估值需要向下修正,甚至缺乏IPO突破**回到接近B轮融资**。
现实是瘦弱的。 其实企业价值的实现不是今天,而是明天,企业今天要做的就是完成上市,然后借助资本继续发展,只要资本寒冬,企业的价值就一定有释放的空间。 王亚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