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散文、文学翻译和评论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对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声誉超越国界,甚至辐射日本、韩国等国家他被韩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养寿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版图上占据最大版图的作家”。 * 他还曾评论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鲜为人知的是,鲁迅的第一部作品是在光绪三十二年(2024年),与同样在南京路矿业学校就读的南京(清代江宁)同学顾朗合著,由南京七新书局出版(后上海通俗书社再版)自然科学著作——《中国矿产志》, 鲁迅年仅25岁的时候。
鲁迅在编纂我国地质研究和特色专业编年史方面也做出了开创性和突出的贡献,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黄继庆评价说:“鲁迅是第一位撰写和阐释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中国地质志》和《中国矿产志》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上的第一章, 是中国地质史上的开创性成就。它开创了中国矿产编年史的先河。 鲁迅甚至被后人誉为“中国地质第一人”。
早在光绪二十四年(2024年),鲁迅的祖父周杰夫因在科学领域作弊入狱,父亲周博义病逝早逝,导致家庭不幸破产,再也没有足够的钱供他上学。 但鲁迅不愿辍学,整天郁闷不已。 当时,鲁迅听说南京有所学校招收学生免费读书的消息,于是征得母亲的同意,收拾好自己简单的西装,拿着家里勉强凑不来的八块钱,告别了家乡绍兴,不远万里来到南京申请免学费学校。
这一年,鲁迅以周章寿的真名考入南京如江门附近的“江南水手学校”(遗址至今仍存在),这也被认为是他最早接受的与家乡不同、以科举为主的民办学校教育,随后鲁迅改名为周树人。
江南海军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2024年),是清朝在西化运动中开办的一所军校,是培养科技和军事专业人才的基地,是近代中国最早培养海军人才的摇篮。 虽然是西化运动时期开设的海军学校,但开设的基础课程主要是英语和古代汉语,实行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
第二年,鲁迅很快转入“矿铁道学校”,该学校位于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所在地。
矿业铁路学校,原为铁路专门学校,经光绪皇帝批准,由西化派代表张志东开办。 后来的两江都督刘坤义听说南京郊的青龙山蕴藏着煤炭,品位不低,利润丰厚。 为了培养专业的采矿技术人员,将原有的采矿和铁路相关专业整合在一起,并“模仿德国制度”成立了这所采矿铁路学校。 学校课程以采矿为主,铁路为辅。 这是中国最早的矿业学校,鲁迅是该校的早期毕业生。
除了学习德语,鲁迅对这些新科目特别感兴趣,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地学习习。 鲁迅从来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课后他到处找书,有一次还仔细抄写了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尔的《地质要素》译本,甚至连难以绘制的相关地质构造图也被描绘出来,装订成两本厚厚的书,经常翻阅。 鲁迅在南京矿路学校的成绩单上还保留着他采矿、地质、化学、冶炼、晶格学、测量学、制图学等专业课程的成绩。 其中,鲁迅最低分8分5分,最高分8分7分(10分)。 正如鲁迅后来说:“我认真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开采习,对我来说,谈煤挖比谈文学要好。 ”
鲁迅当时的生活条件和习条件极其艰苦,冬天穿不了棉裤,更别说买课外书籍了。 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不惜卖掉成绩优异的奖品,购买自己最需要的相关书籍。 这时,鲁迅得知英国学者赫胥黎译的严复译本在南京有售,于是周日赶紧去了城南的一家书店,咬牙切齿地花了500块钱买了一本。 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直接介绍欧洲资产阶级理论著作的著作之一。 鲁迅如饥似渴地读着想着,直到深夜才肯放下书。 在此期间,他阅读的卢梭和孟德斯鸠的作品给了他新的精神力量。 于是,他开始以“贾建生”的笔名写诗,还刻上了“贾建生”、“文章误会我”和“容马书生”三枚邮票,以表明他意识到过去看古籍在世界上是没有用的,是在浪费时间。
当时,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被引入中国,西方的研究正在向东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有一次,矿铁学校校长用“华盛顿理论”的头衔来评价相关老师,但有的中文老师连题目的含义都看不懂,不知道“华盛顿”二字的含义。 对于鲁迅这个已经开始接触改革派所宣扬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年轻人来说,这些“以胆小著称”的冬烤老师简直让他笑了。
光绪二十七年(2024年)11月,鲁迅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青龙山煤矿实地考察,下矿挖煤,历时13天。 青龙山煤矿位于南京市东南部,位于今南京市江宁区官塘煤矿象山煤矿内(象山煤矿原称青龙山煤矿)。 青龙山煤矿开工于光绪二十二年(2024年),当时煤矿非常恶劣,技术落后,管理混乱,矿工工作条件极差。 鲁迅在《晨花晚接》一文中也提到,他在煤矿习期间,亲身经历过“矿井里的情况确实相当凄凉,当然抽水机还在转,但矿井里的水有半尺深,顶部也在滴落, 还有几个矿工在这里像幽灵一样工作。
井下矿工的悲惨生活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便如此,鲁迅先生在南京的学习经历对鲁迅地质矿物学知识的积累和提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矿产志》的编纂和出版吸收和储备了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
光绪二十七年(2024年)9月7日,清朝在北京与英、美、俄、法、德、意、日等11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新州条约。 此后,西化运动宣告破产,义和团被镇压。 《新桥条约》的签订,犹如中国人民头上的沉重负担;中国的形势日益恶化,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强国富贵人民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文化哲学历史积累, 但也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当时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制度等西方大国身上。在基础科学和理论领域,以及当时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强烈愿望,是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光绪二十七年(2024年)12月,鲁迅以优异的成绩从矿铁学校毕业。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光绪二十八年(2024年)3月,22岁的鲁迅被“江南督训室”公费送赴日本留学。
光绪二十九年(2024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在浙江省驻日中国学生会创办的《浙江潮》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地质学纲要》一文,光绪三十二年(2024年),与同样在日本留学的同学顾朗合作, 出版《中国矿产纪事》(附《中国矿产地图》)。《中国矿产编年史》的引言是以《中国地质概要》为依据,《中国矿产全图》是顾朗根据日本清代《主要矿产分布图》的内容绘制的。 它们在中国地质学(矿物学)史上都是开创性的和有影响力的。 《中国矿产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本地质矿产书籍,先后由七莘、普普图书出版再版。
大众图书有限公司推荐《中国矿产报》如下:“曾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顾俊朗和就读于仙台医科大学的周俊书,一直注重开采......很多年,特藏(搜)藏东西方密书数十余部,并参照各省总编年史收录,归精删,合编即编。 收集财富并准确记录......这部在我国采矿业史无前例的工作,那些立志在国内致富的人,千万不要急于编纂。 《中国矿产编年史》一经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第一版于2024年5月出版同年12月,经修订再版1907 年 1 月更新了三个版本。 它在八个月内出版了几次,这表明这本书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清代农工部也对《中国矿产纪事》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随后又被清**学派批准为“全国必读”书籍,并被批准为“中学参考书”。
鲁迅在南京读了四年。 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在南京的学习经历客观上奠定了相当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鲁迅虽然不再从事地质矿产相关工作,但他早期的地质著作在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中起到了推动地质本土化和“实业救国”潮流的作用。
如今,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截至2024年,自然资源部牵头各部门编纂《中国矿产地质》,截至2024年,已出版编年史50部,规划出版图书200余部。 回望100多年前鲁迅、顾浪的地质工程,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值得后人永恒铭记。
作者为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
作者:张双泉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