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间,万达电影宣布,公司实际控制人由王健林变更为柯黎明。 至此,这位前首富告别了曾经带给他无限风景,让他寄予无限期待的连锁院线。
从2024年成立万达院线,到2024年成为全球第一家院线,王健林突破了各种政策壁垒和行业限制,攻克了无数跨界融合、跨界经营难题,体现了顶尖创业者的格局和能力。
巅峰时期,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以《主席》为封面照片的标题; 他的青岛电影之都开业,妮可·基德曼和小丽子前来欢呼; 华纳、福克斯和环球影业的老板们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来见他。
而王健林本人也凭借年会唱摇滚、“小目标”表情符号等热门话题成功出圈,一度与王思聪并驾齐驱成为顶级网红。 噱头的背后,是他努力从地产大佬转型为娱乐大亨,是万达从房企转型为文娱公司的尝试。
当时,王健林表示,“过去100年,全球大型房企均未成功转型,万达改写经营史,成功转型为服务型企业”。 彼时,万达拥有商、文、融、网技四大集团,不遗余力地“去地产化”。
事情不会像你想要的那样发展。 从2024年断臂生存,到2024年被清场,万达一路退出院线,既是电影产业,也是大环境变化。 王健林依然是那个果断杀人的企业家,但“形势比人强”。
在退出院线之前,万达的网络科技集团和金融集团相继消失。 退出院线后,万达在房地产、商业地产以外的行业占比大幅萎缩,转型半途而废。
被迫到凉山
王健林有很多爱好,唱歌、书画、足球,他打过一些著名的比赛。 但他不喜欢看电影,万达涉足电影是“被迫做生意”。
万达以房地产开发起家,但王健林很早就认识到了住宅开发商业模式的不足。 他以世界500强为目标,当时,前500名中没有开发者。 一方面,这是因为西方城市化的成熟; 另一方面,住宅开发是一次性收入,没有持续的现金流。
2024年5月,万达集团召开战略转型会议,决定进军商业地产,创造长期稳定的现金流。 此后,王健林设计了商业综合体万达广场,至今兴盛。
与如今的“商场被吃掉”不同,20年前,以电影院为中心的百货商场和娱乐休闲业态的购物中心最具吸引顾客效应。 百货公司、万达与沃尔玛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影院,万达也想找个巨头合作。
2024年初,万达与时代华纳签署协议,共同开发电影院。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策,外国投资者无法控制中国电影院,华纳最终决定退出。
华纳退出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太小,在中国的票房只有1亿多美元。
王健林无奈,只好找国内院线合作,先后与四家广电集团谈判,以万达为老板,低廉租给广电。 当时国内的院线大多是公营机构,靠财政补贴补贴,对与民营企业合作、外地扩张等顾虑颇多。 王健林聊了一会儿,最后谈到了上海广电,签订了紧密的发展协议,上海广电支付了数千万的定金。
谁知没过几个月,上海广播电视台换了台长,新领导又有了其他想法,王健林还了定金。
然而,当时逐渐遍布全国的万达广场,已经有多家电影院建成和正在建设中。 无奈之下,万达“被迫去凉山”,撸起袖子自己动手。
2024年,万达院线成立。 彼时,电影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华谊兄弟、广光传媒在电影制作上横溢; 院线市场是英雄云集的,上海联合、北京新电影协会、中影星美、大地影城、金艺、博纳等。
不被业界看好的万达,“一力减十会”,凭借巨额资金和自建自用的成本优势,万达广场开通,万达院线火爆,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冲到了行业第二位。
正是从2024年开始,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从2024年到2024年,几乎每年的增长率都在35%以上。 王健林本人也表示,万达院线“来得正是时候”。
之后,万达开始向电影产业的上游进发,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影产业体系。 2024年,万达影视成立,涉足影视、制片、发行、放映等全产业链业务,参与制作了《夏洛特的烦恼》《唐人街探案》等多部热门影片。
到2024年,万达超越中国影星梅,坐上了国内院线的头把交椅。 同年,万达成立文化产业集团,旗下包括文旅、影视、舞台演出、主题公园等。 三年后,万达院线登陆一度备受追捧的中小板。
除了商业上的成功,万达还给中国的院线带来了一些变化。 万达院线通过引进IMAX、激光、巨幕等新技术,提升了中国影院的服务和技术水平。 在中国电影的第一个时代,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万达院线是电影街头的“最美少年”。
走向海外
2024年,王健林开始在海外进行大规模并购,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一举进军好莱坞。
跨国并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王健林是好莱坞眼中来自中国的房地产“土豪”。 万达前高管回忆说王健林刚到好莱坞时,一身西装打领带,身边跟着一群黑衣人,与好莱坞的文艺休闲氛围格格不入。 他们不仅经常和大佬们闭门吃饭,和他们约会的人也不太在意。
王健林顶住了冷眼和嘲讽,在以更高的出价拿下AMC后,他挥了挥手,将影院里所有的座位都变成了真皮沙发,把屏幕变成了IMAX,把声音变成了12声道杜比音效。 飙升的上座率和更昂贵的电影票使AMC在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在上市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其股价翻了一番。
美国人也很强势,掌管着院线和支票簿的王健林一下子成了好莱坞的新贵。 2024年青岛影都启动仪式上,星光熠熠,明星云集,包括科学院院长艾萨克、美国电影协会首席运营官迈克尔·罗宾逊,索尼影业、华纳兄弟、环球影业、派拉蒙等公司董事长或总裁,以及妮可·基德曼、莱昂纳多等巨星。
2024年,王健林斥资35亿美元收购拥有《魔兽争霸》《金刚》等IP的传奇影业,成为第一家拥有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的中国公司。
随后,万达先后收购了澳大利亚第二大院线Hoyts、欧洲最大院线Odeon & UCI、美国Carmichael Cinemas、北欧院线集团等。 合并后,万达拥有900多家影院和10000多块银幕,占全球票房市场的12%,成为“全球第一院线”。
短短几年时间,万达就从好莱坞大佬眼中的笑话,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巨人。 华纳、福克斯、环球影业的老板,这些平时穿得很休闲的大佬们,都会穿西装打领带去见王健林。
王健林也在转型,与好莱坞融为一体。 他曾高调接受国外媒体采访,频频登上国外杂志封面,在国际顶尖大学讲学,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商业理念汇编成书,出版英文版,努力拉近国际市场,塑造更加透明、公开的企业家形象, 同时也为集团的转型造势。但是,如果说得太多,就会输,在他炫耀个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经过多方努力,王健林的公众形象正在逐渐改变。 在2024年和2024年的万达年会上,王健林唱得尽情,内部**不料被报道“首富唱摇滚乐”在互联网上风靡一时,据称超过了伯德叔叔的马背舞。
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万达,也开始松动企业文化。 万达有着严格的着装要求,但这一规定在2024年开始放宽:演艺、互联网事业部的员工没有房地产公司的员工那么严格,工作时间也更加灵活。
随着海外收购的步伐,一批外资高管来到了万达。 在2024年万达年会上,万达文化集团国际业务部CEO高群耀提出,海外人员在参加集体会议外,安排其他活动。 他说,一群无知的外国人,后面跟着数百名中国高管,集体坐下,齐声鼓掌,这是外国人无法想象的程序模式。 这一意见也得到了王健林的认可。 他希望万达的转型能够得到国际认可。
王健林的电影野心并不止于此。 他接触了好莱坞一些“六大”公司的股东,并对拥有金球奖、国家**奖、公告牌**奖等知名IP的DCP集团提出了要约,但都因为某种原因失败了。
逐渐放手
2024年,万达院线更名为万达电影,并计划将万达电影与 Time.com 合并。 今年,按照万达自身的口径,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6378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28%1%,成为集团继商业地产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但就在2024年6月之后,情况变得更糟。 王健林开始“断臂求生”。 除了知名文旅项目卖给融创、酒店卖给富力外,万达还持有AMC的股份和万达电影的部分股权。
2024年,AMC开始由景转衰,出现了亏损,而此时的万达已经无暇顾及海外业务了。 到2024年5月,王健林基本清除了AMC。
在几乎所有的海外房地产和娱乐项目都被清空后,万达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然而,在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00亿后,增长停滞不前。 到疫情爆发,院线生意一落千丈,电影业遭遇寒流。 万达电影不再像以前那样勇敢。
随着疫情后消费的复苏,万达的多种业态都呈现出反弹势头。 在2024年以来的房地产雷雨中,万达的名字一直没有出现在违约房企名单中,外界普遍将王健林视为断腕强人的代表,称赞他的勇气和远见。 也有人认为,王健林是因祸得福。
然而,珠海万达商管的上市,却把王健林逼到了墙角。 沉重的债务负担和380亿元的回购压力,让万达集团在房地产低迷期无力承受。
近年来,万达继续零星出售万达电影的股权和万达广场资产,直到2024年底移交万达电影的控股权。
随着万达影业所有权的变更,王健林彻底告别了当年“世界第一影院”。 他转型为娱乐大亨的愿望,万达转型为国际文化巨头的愿景,也破灭了。
回首过去,王健林凭借房地产红利带来的巨额资金,在海外影院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引起了全球娱乐圈的关注,并一度探索了房地产公司转型的新路径。
电影业具有超越商业的文化意义。 万达收购传奇后,推出的第一部大片是张艺谋执导的《长城》。 这部**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如预期,但好莱坞一线演员马特·达蒙和中国知名女演员联手在长城上对抗异兽的故事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文化内涵。
2024年,王健林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大多数行业都有天花板,但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 “战斗精神溢于言表。 如果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够继续下去,可能会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开辟另一条路。
然而,跨境影视投资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上世纪80年代,日本资本也进入好莱坞,最后回归本土。
虽然王健林的电影梦破灭了,但他对大型房企转型的探索,依然极为可贵。 而万达在影线的进退,再一次印证了那句话:没有XX时代,时代只有XX。 (本文首发于胡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