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家校协调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学术会议在山东省潍坊市三岩基地召开。 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中小学和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家长代表和相关社会机构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敏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提升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校-家-社协同育质量”,充分体现了家校协调专委会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求的整体意识和战略愿景。 家校协调委员会主席程金辉表示,本次学术年会旨在引导和带领学校、家庭和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协同教育的认识。
在学术报告环节,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就校亲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家长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展开了讨论。
机制创新:教育为本,多方协同
在本届年会上,校-家-社区协同教育的理论与机制创新是与会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 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谈到了学校领导下校-家-社区协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校-家-社区协同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强调校-家-社区协同要实现目标一致、功能互补、互利共赢。 家校协调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江宏德认为,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协同育人的引领作用,强调对学生进行家庭和国家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家成认为,校与社会的协作必须多学科、多学科、共商、共建、共享,注重各学科的参与、共学和贡献,在协同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中构建独立的知识体系。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树涛从生物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谈到协作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习的能力,从而与校、家、社会协作质量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牛南森分享了如何从把握理论逻辑的角度看待和深刻理解家校男女同校。 家校协同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赵志军认为,应将优化学生心智模式作为校-家-社区协同育人的重点。
实践探索: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
各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及相关机构在年会上分享的校-家-社区协同教育实践经验,也为与会人员带来了借鉴和启发。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厅负责人介绍了该市相关工作经验。 经过多年探索,潍坊市形成了引领、专业引领、推进课程、家校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办学模式。 来自河南重庆、河北省邢台市、深圳市坪山区等地教育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各自地区在家校共办学机制建设、家长学校建设、社区学院实践等方面的模式和经验。 此外,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如韩国、芬兰等国州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实践路径,介绍了国外家校男女同校的经验。
来自教育一线的经验分享,也聚焦于教育人的一些实际热点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技赋能,有效促进家校沟通。 杭州市阜阳区银湖中学立足家长实际需求,通过“农村妈妈成长课堂”,帮助农村家长提升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文化。
职业发展:亟需加强人才发展
会上,有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和专业化发展问题。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对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十分迫切,面临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动力不足等现实难题。 有高校学者指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强势教育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要从师范生的培养、师资队伍的源头入手,从课程建设、实践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加强师范生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沟通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培养。
新当选的董事长苏俊阳在年会总结中提出,未来要更加注重协同育人标准的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协同保障和提升,家庭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以及协作教育的质量评估。
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家校协调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协办。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17日,第3页
作者:记者 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