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丰田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行驶1200公里比亚迪呢?
丰田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霸主,在汽车产销量方面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丰田的全球市场份额增长相对缓慢,甚至正在下降。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丰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逐渐失去了传统燃油汽车的吸引力。
丰田似乎对新能源汽车不屑一顾,因此错过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佳时机。 现在,丰田突然悔改了,开始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尤其是对电池的研究,而对固态电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
今年7月,丰田突然宣布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计划在2024年之前推出配备先进固态电池的汽车,声称配备固态电池的汽车只需10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即可充满电,但续航里程可达1200公里。
如果这项技术成为现实,将掀起新能源汽车的新革命,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的步伐也将加快。
看到这一幕,很多人都为中国捏了一把汗,甚至担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会被日本超越
事实上,人们不应该担心它。
一方面,丰田宣布的固态电池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投入量产,因此其实际性能还有待测试。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在电池技术上不断取得进步,中国企业也不甘落后,从实用性来看,中国企业的电池技术更加实用,尤其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一些中国企业,其实在电池研究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众所周知,比亚迪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国产品牌,并成功跻身全球前十大汽车制造商之列。
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积累,以及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尤其是电池技术的积累,是比亚迪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说到比亚迪,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它是一家汽车制造商,但实际上,比亚迪成立之初就是为了生产电池,当初主要生产手机电池,当时还是诺基亚的第一笔业务,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已经在电池领域耕耘了近30年。
2024年,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行业,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凭借自身在电池技术方面的积累和优势,成为国内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企业之一。 成立之初,比亚迪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突破,率先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打造了完整的充电系统,并推出了五项解决充电问题的开创性技术,包括800V高压平台、快充技术、双枪增压技术、 直接复合冷却技术和脉冲自加热技术。
其中,比亚迪是全球首家生产800V高压平台的企业。
在新能源汽车普及初期,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动力不足、续航里程短、充电速度慢等诸多挑战,用户体验较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比亚迪投入巨资研发,最终在2024年实现了技术突破,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800V乘用车高压平台,领先当时行业2-3代。
一旦800V高压平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用户体验将得到显著提升:一方面,该技术可以在短短4秒内加速到100公里;另一方面,充电范围可达450公里,充电功率增加到60千瓦。
只不过,这项技术在推出的时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当时国内95%的低压电池充电电压都在500V以下,与800V高压平台不兼容,影响了充电效率。 为了解决兼容性问题,比亚迪在全球首创脉冲充电技术,实现低压充电电池与高压平台的兼容,全面适配所有直流充电电池。 为了解决兼容性问题,比亚迪首创了全球首创的脉冲充电技术,实现了低压充电电池与高压平台的兼容,全面适配所有直流充电电池。
在这项技术取得突破后,许多汽车企业都配备了800伏高压钻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除了800V高压平台,比亚迪还首创了全球首创乘用车双枪增压技术,将普通充电桩秒级变成超快充电桩,大大提升了普通充电桩的充电效率为了让这种充电技术更加安全,比亚迪还首创了全球首创的复合散热技术,确保普通充电桩变成超级充电桩的安全性。
此外,为了解决北方冬季充电效率大幅降低的问题,比亚迪还首创了全球首创的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即使在极寒天气条件下仍能实现快充。 例如,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条件下,搭载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的腾势N7,加热速度比传统方案快230%,电池充电时间缩短30%,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充电体验。
除了这些技术,比亚迪在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领域也拥有许多基础技术。
这些技术已经转化为实际效果,而且比比亚迪的很多车型更符合当下的国情,而且这项技术也比日本丰田更实用,丰田已经宣布到2024年将配备10分钟续航里程1200公里的固态电池。
最重要的是,比亚迪的技术在不断进化,除了传统的液态电池,大家也关注比亚迪的固态电池;至于比亚迪对固态电池的研发程度,比亚迪没有透露,但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已经不是秘密了。
而与其他公司相比,比亚迪在电池研究方面更加稳定。 比亚迪在电池方面的大方向一直是刀片电池、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的方向,如果有一天比亚迪突然宣布将量产固态电池,我们也不会难过。
为了继续保持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一些中国企业将继续通过研发和创新构建更先进的充电系统,以保持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