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财经12月23日电(记者李春晖)近几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变化趋势主要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在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 近日,首届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综合振兴”,届时各要素将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综合振兴的统筹规划元素双向流动的“阻塞点”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China.com 财经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副秘书长、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唐丽霞。
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逆向城市化。
中国网财经:**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综合振兴”。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城镇化过程,而乡村振兴具有逆向城镇化的特征,如何才能实现整体发展?
唐丽霞: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逆向城市化。 乡村振兴不是靠回流人数,而是靠解决人口结构问题。
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缺乏中青年劳动力的发展困境。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综合振兴,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改变以往农村从属于城镇的局面,促进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形成新型的城乡关系。
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6522%,近3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但是,目前农村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如此多的人口实现共同富裕。 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在农村发展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动能,比如数字化赋能的农村电商。 这就需要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发展和农村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在元素的双向流动中,仍有“阻塞点”需要解决。
中国网财经:目前,要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吸引人才下乡发展,需要解决哪些障碍和问题?
唐丽霞: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人才。 从城市化的经验来看,吸引人才需要就业机会。 就业从何而来?来自不同的格式。 然而,目前农村地区以小农经济为主,无法为年轻人提供他们想要的就业空间,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要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首先要有更加多元化的业态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在一些村庄开始,但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农村公共管理政策。 比如很多地方都取消了城乡户籍限制,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从农村搬到城镇比较容易,但回乡定居比较困难。 因为定居意味着对地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同,这与一系列集体经济权利有关。
人才回到农村工作创业后,可以在农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参与农村的社会管理,他可能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不能参与集体经济的利益分配,他的权利是不完整的, 这也使农村对外国人才具有吸引力。
三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就业保障机制、职业发展考核、晋升渠道等相对缺乏。 农村企业大多以小微形态为主,小而美,大多处于起步阶段。 人才下乡后,缺乏向上发展的渠道和保障。
第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这些村庄还比较薄弱。 人才来到农村后,可能只把农村当成工作赚钱的地方,而不是生活消费的地方。
基于农村在上述方面的不足,要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需要更多政策予以支持。
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
中国网财经:**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适应农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根据您的观察,当前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如何?有哪些新功能?
唐丽霞: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人口,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在农村有很多乡村学校,现在很多都关闭了。 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龄儿童跟随父母到城镇接受教育。 老年人留在农村。 我们第一代农民工正在逐渐老龄化,面对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回乡养老。 老龄化已成为农村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在当前农村的公共服务中,老年人的建设才刚刚开始。 近期,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在全国城乡社区积极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成效显著。 但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是食物,他们还需要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诸多方面。 目前,我们很多农村医疗机构只有一个保健室,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因此,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应农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适应当前农村老龄化特点,完善养老服务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