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村墓地出土的陶甲马术雕像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下站遗址出土的兽脸形玉饰 图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12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东周至隋唐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通报“考古中国”四大工程的重要进展,包括宝鸡市厦展遗址, 陕西省、陕西省西咸新区北城村公墓、湖北省荆州市秦家嘴公墓、湖南省郴州市独头古城遗址。
下一站的地点:持续了600年的民族祭祀遗迹。
下站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秦岭北麓渭江南岸高原上,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已发现祭祀遗物1400余件。
国家大事在拜、戎。 祭祀传统是秦国的祭祀传统,始于秦朝由相公建立之时。 自秦文功开始,秦汉两代先后在雍(今宝鸡地区)设立燕帝、密帝、舞阳尚起、舞阳夏七、北琦,分别供奉白帝、清帝、黄帝、燕帝、黑帝,史称“永武帝”。 文献还记载,祭祀的“四匹马”和“四只黄牛羔”与考古发现埋在马坑底部的四匹幼马和埋在羊坑中的四只幼马相符。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馆员游福祥介绍,根据《史料记》等文献资料以及遗址出土的“秘”字陶等资料,基本可以确认下站遗址是秦玄公四年(公元前672年)设立的秘密遗址。 从公元前672年建立到西汉末年废除,使用时间长达600余年,是研究先秦至西汉祭祀制度及其演变的最完整的实物资料目前,已发现各种不同年代的祭祀文物,初步确立了秦汉民族祭祀文物的分期计时器。
厦展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清晰、保存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秦汉民族祭祀遗物,揭示了东周秦汉统一后秦国不同时期祭祀遗物和器皿的演变过程,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和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焦南峰表示,虽然“永武旗”祭祀在汉末被废除,但其核心内容和制度被汉代长安南北两郊吸收,并发展演变,成为延续到宋代的中国传统天坛祭祀制度, 元、明、清三代。“秦汉两代通过祭祀活动继承天命,追祖,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传承孝道,修德养德,形成亲国情怀。 由此看来,这一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和保存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
北城村公墓:十六国时期罕见的部落公墓。
北城村公墓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是一座从十六国到隋唐时期的大型部落公墓。 目前,考古人员已在沟内发现了1条墓地沟和285座墓葬,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习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馆长柴毅介绍,出土了十六国时期的38座墓葬,北魏至西魏时期的101座墓葬,北周至隋唐时期的146座墓葬。 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发现,北城村墓地的墓葬人群可能与荣族、地强族密切相关,这也与十六国时期关中地区地强等族群的政治地位相吻合。
考古学家推断,北城村墓地可能是部落墓地,墓葬的主人可能有共同的血缘或地理关系。 柴毅还指出,墓葬的层次是动态变化的。 从十六国时期到北周再到隋唐时期,墓葬规模不断缩小,墓主的身份也从中层官贵转变为平民。
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发,这一时期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考古墓葬数量很少。 北城村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从十六国到隋唐时期最大的独立公墓,布局清晰、规划有序、持续时间长,生动再现了十六国迁徙到隋唐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
柴毅说:“十六国时期,北城村的墓地从墓葬的形状到墓具,都展现了文化的融合。 焦南风认为,“墓的主人是少数民族,但从墓葬的形状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很多东西都是中原的汉族文化,比如各种出土的兵马俑、铜镜、铜钱、年代砖等。大量的二次埋葬、联合埋葬、多次埋葬(搬迁)突出了“入土求安、落叶归根”的观念和习俗,这也是中原汉族文化墓葬的形式和特点。 他说,这些现象忠实地勾勒出从十六国北朝到隋唐时期300年间,迁入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进行文化交流、交流、交融、逐步汉化演变的演变趋势,反映了从“多元”到“统一”的发展演变历史进程。
秦家嘴公墓:新版春秋五爷简。
秦家嘴陵园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济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距楚国古都济南城遗址约1公里,是东周时期的一座陵园,其中墓M1093**土有大量竹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荆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杨开勇介绍,M1093为战国末期楚墓,初步推断其年代为楚宣王至楚魏王(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29年),出土竹简3900余枚,总字数约3万字, 包括先秦时期的六大文、子类、字典、文艺数量、方法文献等,对于整理代代相传的文献、丰富史料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文化思想的宝贵资料。
《尚书吕行》的墓土为传承文献的整理提供了新的材料。 《尚书鲁行》是描写西周穆王刑法改革的著名文章,传下来的书中有一句话是“王享受百年,老人是饥荒”,出土的竹简是“王老卫(荒)”,加了一个“王”字, 这为文章的断句和解释提供了新的可能,也对战国时期这篇著名文献的文本传播和思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祁庄侯爵入侵晋歌》《书玉劝金庄平公》等竹简,丰富了史物的细节,为史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素材。
出土的竹简也提供了古代史载的新理论,如《四王五暴》简文中的“五暴君”分别是齐国桓公、晋国温公、楚王温王、越国勾坚王、吴王,这与传统说法不同。
独头古城遗址:岭南主干道上的重要标本。
独头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是汉代至六朝“临武”县治所在地。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陈斌介绍,遗址包括古城遗址(政府办公区)、居住区、手工艺区和墓地。
陈斌介绍,该遗址及其附近水井出土了近万件三国时期的吴国简筆,包括木简、木简、标志、印章等,为临吴县的行政文件,内容涉及临武县的行政区划、税收、户籍、屯田、矿山冶金等,为研究临武县南陵地区的发展和有效治理提供重要资料。古**政权,并在南岭地区构建了从汉代到六代的考古文化发展序列。
独头古城遗址建在湘粤古道上,是控制水路、陆路的重要节点,遗址、墓葬出土了不同地区的遗迹,为研究南岭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衿指出,城市东南角有防御设施(瞭望台),这与当时的情况密切相关。
周边矿山冶金遗址的发现与出土滑坡中“锡”等制品的记载相互印证,为研究南岭地区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出土的纸条中,有“锡人”、“银人”等记载。 据陈斌介绍,政府记载了“锡为锫”和“银为锫”的出现,说明当时临吴地区有大量的专业矿工,反映出该地区在孙吴时期锡矿等资源丰富,行业发展良好。
本报记者 李云、王晓飞、王建红、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