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型粮食种植者遇到了许多困难。 农资成本上涨、粮食不稳定等现实问题,让不少人直呼“赚钱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型粮食种植户大多为中型。 他们大多流转了几十亩、几百亩地,规模化“赢”不了,更别说放松对地块的精细化管理了。 减少损失和提高产量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曲阜市旺庄镇粮食种植大户王云水承包了460亩土地。 今年,他种植的两茬粮食亩收益在4000元左右,剔除成本后利润总额近50万元。
如今,养殖是科学的,经常有专家来指导。 有了这些可靠的“后盾”,种植者就更有胆量了。 王云水笑着说。 今年,他尝试了玉米密植技术,每亩种植玉米近7000株,即15次。
种子的使用量有所增加。 例如,种植玉米,一英亩土地使用一袋种子,但现在需要近两袋。 王云水说。 但玉米密集种植和适宜晚收,每亩可增产400斤左右。 这样一来,增加的种子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王云水说,玉米密集种植,适当晚收,每亩增产400斤左右。
据他分析,玉米密植后,如果株高仍保持原来的28米,一刮风,恐怕都会全部掉下来,甚至落到生产的尽头。 于是,王云水将玉米株高调整为255米,以提高其抗倒伏性。 好在预报台风没有来,他的剧情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今年玉米丰收,一亩地至少能生产1600斤,同比每亩增加200多斤!小麦亩产约1300斤。 “今年粮食播种'成绩单',王云水很满意。
“今年粮食播种'成绩单',王云水很满意。
很快,王云水就从收获的喜悦中抽离了出来。 他认为,今年的丰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天爷赏食吃,全年风雨顺遂。 但面对未来存在的风险,他必须多做点什么。
这个地区缺少水利设施,到时候恐怕浇不上水了!王云水说。 10月,趁着玉米收获季节,他投资4万元在田里挖沟,加装水泵,铺设灌溉管道2100多米。 有了便利的水网,他有信心能够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王云水是一家大型农机户,各类农机共有12台套,全部纳入王庄镇“农机滴滴”系统进行统筹调度。
近年来,旺庄镇以镇为农业服务中心,成立镇农业发展与共同富裕联盟,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农业资源共享、农资统一购销等服务,引导当地农业合作社和粮食种植大户取暖。
协调全镇农机120余台、操作人员100余人,开发了“农机滴滴”系统,建立了农机精准作业平台,共计6台7万亩耕地提供服务。 镇农业服务站站长孟祥斌介绍,该平台利用卫星定位、无线通信等技术,对农机作业全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调度机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方便了大户抢农时间。
孟祥斌介绍,功夫联盟还吸纳了农业技术、植保、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新晋职业农民开展培训,根据农业时间和农业事务,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 今年,在技术人员的推荐下,王云水对无人设备感到非常兴奋,并计划在他的整地机上安装一台。
树园街的娄登明在播种机上安装了无人系统。 他转让了500亩土地,今年小麦、玉米亩产分别在1200斤和1500斤左右。
有了这个系统,播种机可以直接播种,随后的收获效率更高。 娄登明说,过去播种效果靠农业机械技术,方向盘不稳,播种不直,不仅影响田间管理,还造成土地流失。 现在,花1万元安装一个无人驾驶系统,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娄登明在播种机上安装了无人系统,采用“无脊播种”种植模式。
只要预设播种路线,定好点,借助导航就可以均匀笔直地播种,甚至不需要触摸方向盘。 娄登明说,这不仅增加了播种面积,还减少了土地浪费和劳动力成本。
此外,据介绍,通过GPS定位和红外探测功能,无人系统可以识别倒伏的玉米,自动调整割台的位置,并可以收集轻微倒伏的玉米。 “收割效率提高了,至少节省了15%的人工成本。 “娄登明说。
俗话说,“秋分早,霜降晚,寒露是种麦子的好时机”。 今年,娄登明也大举冒险,10月20日才开始播种小麦,比寒露节气晚了12天。 但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晚播可以降低苗旺昌的风险,只要后续管理跟上,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近两年,娄登明还尝试了“无垄播种”种植模式,即小麦平播,无垄,提高土地利用率。 他说,这种模式效果很好,田间没有土地损失,种植面积增加了5%,粮食产量增加了10%。
现在农业是一项技术工作。 娄登明说,作为一个新农民,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干,就要与时俱进,根据地块情况做出理性判断,降低种植成本,向土地索取更多效益。
大众报纸、农村群众记者 孙佳 通讯员 曹楠 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