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寒潮袭来,气温逐渐下降。
早餐后,桃关村的种粮大户楚刚开着面包车到田里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 与其他麦田不同,在他的田地里,有类似淋浴喷头的立杆,延伸到田地深处。
楚刚的农田两旁排列着类似淋浴喷头的立杆,深入农田。
这些像淋浴喷头这样的设备有什么用?”
这是杆式喷头,也被称为水肥一体化的灌溉设备,于去年年底安装。 楚刚弯下腰向记者介绍这套设施,眉间带着自豪,“这块地有470多亩,全部实现了'水肥一体化',今年的一亩地,比去年还产了240多斤粮食!”
楚刚向记者介绍了杆喷嘴的作用。
农田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每4亩土地安装12个喷头,通过管网系统与机井房相连,为作物生长持续输送“能量”。 “这些网络以15米的间隔埋在地下1米处,这样它们就不会干扰谷物的种植和收获,水和肥料会到达作物的根部。 看着眼前的青青冬麦,楚刚谈起了这个技术:“需要浇水的时候,可以打开阀门自动浇水。当需要施肥时,养分通过管网随水输送,效果更好,更能保证稳产增产。 ”
“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正在洒水。
为什么要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我只是不想再依赖天空了!几年前的春旱,让在地上种粮20年的楚刚意识到,与其被动地等待风雨顺,不如换个方式,从容应对特殊天气。 去年,在学城区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他自掏腰包支付了375万元,建设安装“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
从过去的“一轰”施肥灌溉到如今的“水肥一体化”,农业科技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过去,半个月需要七台柴油机和十五六个人才能完成,费时费力,成本高昂。 楚刚仔细算了算账:“470亩地浇水的时间从15天压缩到了3天半,一年节省了2个人工费。30000元,节约约13万平方米。 ”
喷灌设施虽然需要一定的投资,但粮食产量和质量也可以减少肥料投入,效益明显楚刚说,“种植粮食水肥一定要跟上,实行'水肥一体化'的地块吸收快,肥料效率高,与常规地块相比,玉米亩增收140斤以上,小麦亩亩增收100斤以上,470亩地每年可收粮11万斤以上。 ”
看着茁壮成长的麦苗,楚刚盼望着来年的丰收。
安装在农田里的“淋浴喷头”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打通耕地的“经络”,直接滋润农田,节水节肥,让土地不再担心“没水喝”。
2024年起,学城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提升至5个7万多亩,其中大部分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学城区农业农村局土壤农药室主任褚丽丽说。
褚丽丽表示,与枣庄其他县市相比,学城区是农业生产缺水区,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更好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众报纸、农村群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耿建存、丁梅、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