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东南亚攻读博士学位的高校教师最后一种选择,选择“不得不”。
2024年3月,中国学术研究服务中心(CSCSE)发布了关于疫情期间出国留学认证的补充说明。 据指出,在一些国家,一些高校和中介机构以疫情为借口,开设了各种**课程,通过降低入学要求、毕业要求或缩短习期限等方式大规模吸引中国学生,声称在国内可以轻松获得海外文凭。
在马来西亚呆了两个多月后,徐彦第一次欣赏到了那里的海景。 2024年7月底,她和朋友前往100多公里外的马六甲,趁着学校放假。
2024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徐燕拒绝了新疆一所大学的教学邀请,决定申请马来西亚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24年5月,她从中国前往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此之前,许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计划在雨季到来之前,抽出时间欣赏海景。
然而,导师为她设定了紧凑的日程安排,无法安排行程。
除了应对毕业的挑战,徐妍还要时不时应对小伙伴们的质疑。 有人问她老师会不会用中文教书也有人开玩笑说,是不是边旅行边读博士?起初,她会认真地反驳这些言论。 但后来,她变得“懒得打扰”,因为问问题的人并不真正关心真实情况。
疫情爆发两年多来,出入境人数大幅下降,但东南亚留学市场却异常繁荣。 不仅像徐燕这样为了求教而请假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就有多家中介机构反映,在职普通大学教师已成为中国留学生赴东南亚攻读博士学位的主力军。
一位经纪人将他们描述为学校里的“普通人”,他们的学术能力不足以在一流大学任教,但他们不满足于平庸,仍然渴望攻读博士学位以获得更高级别的项目,或晋升为副教授,或进入更好的大学。
博士学位已成为大学系统内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受访大学教师介绍,由于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的竞争激烈,再加上自身学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考虑,东南亚成为这一群体的“必选”。
“宽进严出”是留学生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马来西亚,来自国内社交**的个性化推送,依然能够精准触发徐彦的焦虑。
比如,首页推荐中就有一些真假谣言的信息:2024年6月,邵阳大学从菲律宾高校引进了23名博士生,而厦门某所大学则拒绝接收东南亚的博士生。
此外,一些留学中介还刊登了“包通、包毕业、包认证”和“两年毕业”的广告。
一点也不!说起这些广告,徐妍在**中提高了嗓门,“QS前500名中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浇'水。 ”
她目前正对完成毕业要求感到焦虑。
2024年8月,徐燕成功申请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博士课程,为期三年。 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泰莱大学排名第284位,与中国大学最接近的是中山大学,排名第267位。
疫情期间,徐岩在中国开展了一年多的在线课程习。 直到 2022 年 4 月 1 日马来西亚重新开放边境后,她才前往吉隆坡。 此时,她已经是博士二年级的第二学期了,学校已经没有课程安排了。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长假里,除了去马六甲的短途旅行外,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出租屋里度过,面对电脑分析数据和写作**。 她首先要完成的就是一个小**,根据毕业要求,至少需要将一个**收录到Scopus数据库中。 此外,第三个博士学位的学期也已经开始了,毕业**的进度也需要抓紧时间。
33岁的张媛是广东一所民办大学的一名教师。 我在一家外国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沉浸在讲英语的工作环境中。 然而,当他踏入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时,这是一所在当地排名中排名第二的著名本地学校,他在与导师的沟通中遇到了困难。
当他第一次与导师进行在线会议时,张远几乎一无所知。 导师的英语马来口音很重,发音又快又含糊,张媛听不懂。 半小时后,他只能不停地回答“好”和“我明白了”。 后来,他和他的导师改用文字交流,直到两三个月的适应,他才改回语音对话。
虽然管理型大学的录取标准不高,但雅思只需要达到5分,甚至比排名较低的学校还要低。 然而,张媛发现,5分对应的英语水平远远不足以满足实际班级的要求。 他向导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导师回答说,学校希望给学生更多“进出”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改变学历。
与张源一起报读的一名学生,也是中国一所大学的老师,由于英语基础差,无法与导师进行有效沟通,于是很快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 然而,即使在那里,语言交流也存在障碍,最终导致他辍学。
邵阳大学事件后,张元意识到这个选择“不偿失”,“别人可能认为你的医生是混杂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一个严肃的解读”。
然而,徐岩和张媛在回顾博士生涯的起点时都承认,别无选择。 记者在与东南亚的博士生交流后,发现了一些共性——对于学历一般的人来说,想成为大学教师应该怎么做?
35岁前毕业,有机会“进入体制内大学”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一直是徐燕早年的人生目标。 她从小生活在大学的家庭区,这是她熟悉的环境。 此外,她是独生女,作为老师,她可以享受寒暑假,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2024年,徐燕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她很快发现,三年前她本科毕业时,她能进入的大学里,大部分的硕士生都把学术要求提高到了博士学位。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硕士学位几乎不可能成为大学教师。
徐岩最终在新疆的一所大学找到了一份教职。 但是,为了留住人才,学校要求入选者签署一份为期5年的服务协议。 这与她的目标相冲突。 按照徐妍的计划,她必须在30岁之前完成博士学业。
现在这所学校的要求是硕士学位,三年后,最低门槛也可能是博士学位。 求职经历让徐燕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她拒绝了一份她能找到的工作,并决定先投身于博士学位。 她觉得既然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必备条件,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完成学业。
程浩宇与徐岩有着相似的经历,2024年硕士毕业后,在云南的一所民办大学找到了一份教职。 一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博士学位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职称的评价中,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差异将直接转化为严格的选拔时间。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印发了《省级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价条件》,规定博士生入职后可应聘讲师,最快两年内可晋升为副教授。 硕士学位只有在入职两年后才有资格从助教申请成为讲师,然后需要再经过五年的讲师资格才能申请副教授。 选拔期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如果在此期间出现更年轻、更优秀的同事,您的位置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目前的大学评价体系中,博士学位越来越受欢迎。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拥有硕士学位进入大学教学岗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视觉中国)。
程浩宇受到一位同事在东南亚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的启发。 在马来西亚获得博士学位后,同事的妻子成为贵州某公立师范学院招收的高层次人才,而程浩宇则被学校分配了一份工作,作为家庭成员。 就这样,夫妻俩成功解决了就业问题。
学历的优势也直观地体现在薪资水平上:每月额外发放5000元津贴,一年额外收入可达6万元。
在程浩宇所在的系里,有40多名教师,其中2人在国内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9人在马来西亚获得“准”博士学位,包括他在内的5人,2024年刚刚成功申请。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事大多是90后,计划在35岁之前毕业,“有机会进入体制内的大学”。
对于高校而言,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例如,高校申请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机构时,学位委员会规定,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得低于25%。 如果要申请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机构,这个比例需要达到45%。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褚朝晖认为,这与高校的资源配置体系密切相关。 “中国大学的发展思路还是资源向头部倾斜”,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成功申请意味着学生素质、科研资源、资金配置将大大提高。
因此,学校倾向于鼓励教师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 在程浩宇的学校,教师被允许为习无薪留学。 张源所在的学校也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如果能与学校签订协议,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服务一定年限,学校还将提供15万元的学费补贴。
徐燕把读博士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博士毕业后,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安顿补贴进入大学,这和赚钱的方式完全不同,不是吗?”
能力范围内的选择。
对于这些普通大学的教师来说,最初考虑在东南亚攻读博士学位几乎是最不受欢迎的选择。
徐彦的第一选择是在国内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回忆起面试的经历,她形容这是一场“灾难”:“从进去、坐下,到出来,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五分钟。
面试官问了她几个问题:她父母的学历和职业是什么;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哪些学校学习;高考成绩是多少? 说完这些问题后,面试官们都沉默了,“我感觉已经结束了,基本上没有希望了。
对于在职教师来说,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仍然存在障碍,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减少在职博士名额。 早在2024年,《南方周末》就梳理了39 985所高校的博士招生规定,其中5所明确规定在职博士生“不招”或“不招”明确表示13个机构限制了在职医生的比例;还有3所学校没有具体说明比例,但规定了“每位导师最多可以招收一名”的条件。
徐志平是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讲师,对学术劳动力市场研究有着长期的兴趣。 在他看来,为了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国内高校减少了在职博士人数。 这让大学教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非全日制博士生的需求在增加,但供应却没有相应扩大,甚至缩小。
因此,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徐彦最初是考虑去澳大利亚的。 她做了详细的费用估算,发现一年出国留学要花三四十万元,读完博士学位要花几百万元。
某留学机构在其***文章中直言,菲律宾留学是“市场需求驱动的产品”,主要服务于两类目标群体:求留学积分申请留校的人士和职称考核的大学教师。
文章将菲律宾描述为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虽然大学水平一般,但成本小,学习时间短,博士生导师宽松,学历完全合法。 ”
为马来西亚留学提供建议的专业人士董林发现,咨询师更有可能选择排名较低但得到中国学术研究服务中心认可的大学,“他们不追求太多博士学位,只是为了获得这个学位以满足雇主的需求。 ”
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现象开始出现。 程浩宇的同事最近决定去马来西亚攻读博士学位,而他本人是香港大学的硕士毕业生,该大学在QS中排名第21位。 董林的咨询团队还包括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等欧美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目标简单明了,只是为了“刷”一个学位。
“狡猾”的中介和熟悉留学行业的人士都知道,这种东南亚留学热潮是在大流行之后出现的。 按照通常的思维方式,疫情让出国变得更加困难,留学生人数应该大幅减少,但留学机构却通过“出不了国”的点找到了商机。
2024年4月3日,中国学务服务中心(CSCSE)发布通知,指出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时返校,选择修读部分课程,导致出国留学不符合学术体系要求的, 这不会影响对您的学位资格的认可。虽然对在国外停留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博士生通常要求在国外停留一年以上。
这意味着,在疫情期间,留学生无需出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网课完成学业。 这无疑为在职大学教师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选择。
根据马来西亚全球教育服务中心的数据,2024年中国学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多,从8,876人增加到19,202人。 虽然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人数大多在下降,但马来西亚的中国学生总体比例已从42%上升到63%。
高校想办好学校,但很难抗拒中介的麻烦。 董林感叹,疫情过后,东南亚的留学市场变得混乱不堪,一些中介为了盈利,想出了各种花样。
张源最终选择了马来西亚,却被中间人“误导”了。 当时,中介告诉他,他报名参加了“寒暑假博士”项目,可以在正常工作日工作,而寒暑假上课不会影响他的工作,很容易拿到博士学位。
然而,在他入学后,他发现学校根本没有“寒暑假”博士项目,只有全日制和兼职,在职通道通常不对外国人开放。
咨询过程中,有中介还推荐他到助教班服务,额外支付了10万多元的费用,并承诺会有中文助教为班上的学生提供服务。 他后来得知,学校从未提供过这样的服务。 张源推测,这可能是中介自己雇佣的翻译,然后包装成一款名为“助学班”的产品。
面对中国学生的涌入,一些大学也降低了标准,放宽了名额限制。
2024年3月,中国学籍服务中心发布《关于疫情期间留学认证的补充说明》,指出了这一现象。 据解释,一些国家的大学和中介机构以疫情为借口,开设各种**课程,通过降低入学条件、毕业要求或缩短习学制等方式吸引大批中国学生,声称他们可以轻松获得海外文凭。 随后,该公司宣布将加强对九所大学的审查,其中包括在马来西亚私立大学中排名第二的锡特里亚大学。
不久前,刘岩的留学生***有一位来自锡特里亚大学的学生抱怨学校招收了大量中国学生,导致博士生导师短缺,而她在马来西亚待了一个多月,一直联系不上导师,“感觉被骗了”。
以上内容信息**为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或影射任何真实的国家、政治制度、组织、种族或个人。 以上内容并不意味着本文作者认同文章中的法律、规则、观点、行为,并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对上述任何或相关问题概不负责,也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