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嘉是一个善于保守自己的人,所以在陆皇后统治期间,他及时退居,远离是非的中心。 然而,当政治局势面临危机时,他及时挺身而出。 西汉建国后,治国之事愈发迫切,自古以来,陆嘉就知道刘邦不爱读人,也厌恶礼仪,但陆嘉却动不动就当着刘邦的面说诗、说书, 这让刘邦大怒,但陆嘉却不怕,依旧针锋相对。
表面上看,陆嘉的举动并不是保护自己的明智之举,但实际上,这反映了陆嘉的智慧。 在时间到来之前,他等待着变化,等待着机会时机一到,他就果断行事。 早在汉高祖五年,刘邦就在洛阳南宫设宴,期间请部下商量夺取天下、失天下之事。 后来,随着燕王藏帝、韩王心等诸侯王的相继叛乱,再加上英雄们的各种离经叛道行为,治国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在汉高祖十一年,刘邦与陆嘉的对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即使平息了诸鹿叛乱,陆嘉也是在全面评估形势、战略战术明确的前提下,带着相机行动的。
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尚吟的一首诗:“轩室寻才拜臣,贾胜才更是语无伦次。 可怜半夜的前排座位,不要让老百姓去问鬼神。 诗中的贾晟是贾怡,他才华横溢,政治眼光敏锐,但汉温帝召见他,不是要问他治国之道,而是听他讲鬼神。 贾毅傲慢自大,没有为国报国的才华和热情,在多次挫折中,在同事的排斥下,他觉得自己没有天赋,意志低落,三十三岁时因抑郁症去世。
在我看来,汉温帝的政治天赋可以排在封建皇帝前几位之列,他不能采用贾毅的政治思想,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贾毅的才能稀缺,也不是因为他不同意贾毅的政治思想,而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敏感,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汉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汉靖帝时代,晁措的割封藩政策仍然引起了巨大的“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二年,“推恩令”的实施才实现了贾毅在《公安政策》中提出的“民建诸侯”的建议并降低他们的力量”。
贾怡比陆嘉晚了四十岁左右,他们曾经是同一朝代的官员,他们才华横溢,富有,但人生的结局却不同。 陆佳开局好,收官之功,名光辉,但贾毅却落得郁闷,不禁让人有些遗憾和一丝悲伤。 我认为环境的差异和形势的变化当然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两个人的态度更值得我们考虑。
我们之所以怀念和钦佩贾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贾毅是一个充满理想、有理想、勤奋、不妥协的人,这种精神超越了时代和民族,在任何时候都是弥足珍贵的,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渊博的知识更是令人敬畏。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复杂的现实相比,个体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局限性,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一定总能看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有些事情需要更长的等待、更坚强的意志和更艰苦的斗争。
陆嘉说:“珍道者必在人间,持蒲者在等工,道为智者设,马为帝为善,贤者为圣人所用,辩论者为智者,书为知者传, 事情对人们来说很清楚。 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也要盼望清明天下示志,持玉者也要等工巧匠雕琢,道为智者,好马要遇善管的人,贤之人为圣君, 辩论要让智者理解,书籍要让能传播的人理解,事情要让知识渊博的人理解。
陆嘉的才华在于他很好地把握了“有希望”与“无希望”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一旦决定了自己应该做什么,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我们尽力了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或适得其反,我们不应该为自己感到难过,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战略和战术, 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大局。“做”意味着我们应该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和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尽最大努力“无为”就是要认识到个体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影响,使我们在遭受艰辛和挫折时,能以“无为”的心态与自己和解,以“无为”争取更大的“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