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制作人:国新**)。
通用设备:核心要点
通用设备:广泛应用于多个下游行业,包括周期性行业和成长性行业。 通用设备包括机床工具、工业控制及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激光设备、叉车、减速机等,具有一定的标准属性,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包装、日用品等大部分制造领域。 通用装备作为中游产业投资产品,是一条由下游需求驱动的周期性增长轨迹,其中增长是由我国当前产业升级阶段决定的,周期性是由下游资本支出波动向上游传导,形成周期性的去库存补货(库存周期)。
周期属性:3-4年的周期,龙头子板块呈现触底复苏态势,明年有望迎来上行周期。 通用设备完整库存周期一般为3-4年,自2024年以来经历了6轮周期验证,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已下行近两年半,下行时间明显延长,主要原因是:1)上一轮商业周期受益于中国**链更好地满足全球需求和中国新能源产业爆发, 库存水平处于高位;2)在当前需求相对放缓的情况下,新周期延长了去库存过程。目前,自2023Q3以来,叉车、注塑机、机床等行业数据呈现企稳、复苏乏力的态势,我们认为,即使在需求疲软的背景下,目前整体库存也一直处于底部企稳阶段,下行空间有限。
增长属性:产业升级+进出口替代为增长奠定基础,品类领域的拓展凸显最佳阿尔法。 在“产业升级+自主可控”时代背景下,通用装备将充分受益于下游产业的快速增长,但多行业套期保值使得行业比特种装备更具爆发力,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相对更好。 具体来说,通用设备主要可分为核心部件和整机两个环节: 整机:包括注塑机、数控机床、叉车、工业机器人等,下游比较分散,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产品+技术+渠道等要素的行业竞争,充分受益于产业升级、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等机会, 龙头企业继续增加份额。核心部件:包括工控及FA自动化、减速机、激光器、工具等,整机上游,单一行业空间进一步收敛,但总体属性更强,底层技术越多,壁垒也就越高,呈现出较好的竞争格局。
中观数据验证:工业企业库存周期已经触底
跟踪指标:在中观层面,可以用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的同比增长率来反映库存周期的波动。 平均盘点周期时间为3-4年:自2024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经历了6轮完整的盘点周期,持续时间在29-48个月之间,平均时间为39个月。 2020-2024年周期分析:1)景气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强于-2024年,主要原因是中国**链更好地保障满足全球需求和中国新能源产业爆发,以及原材料名义库存价值增速较高。2)目前处于工业产出库存同比增速垫底。
微细分行业验证:机床回暖,工业机器人仍承压
机床数据回暖:近两轮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速与库存周期趋势基本一致,增速比成品库存更早见顶。 目前,2024年8月机床产量同比增速转正,9-10月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30%,环比也呈现出环比改善态势,机床产量数据呈现稳定回升态势。 工业机器人仍承压: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与近两轮库存周期趋势基本一致,增速早于产成品库存见顶。 目前,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速仍处于同比下降区间,仍承压。
工业控制系统:中国近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47%,中高端加速国产替代
市场规模:据观研报告网数据显示,全球工控系统市场规模从112万亿元,2024年增至1.万亿元79万亿元,2018-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84%,同期中国市场规模为24363371亿元,对应复合年增长率为847%,其中我国PLC、伺服系统、变频器市场规模分别为124170亿元、133180亿元、473591亿元,近五年CAGR分别为670%/9.18%/5.46%。工业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中心,具有长期的发展前景。 竞争格局:全球工业控制系统行业的主要厂商包括ABB、西门子、台达、施耐德、安川等,但国产品牌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具备竞争优势,如汇川技术在小型PLC和通用伺服领域的国内市场份额。 未来,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注塑机:中国近五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04%,高端产品加速国产替代
市场规模:根据QY Research数据,全球注塑机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57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655亿元,2018-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5%。同期,中国注塑机市场规模为227280亿元,对应的CAGR为504%。成型设备的下游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长远来看,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竞争格局:在国际市场上,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了高端注塑机的市场份额,其中德国和意大利主要生产精密注塑机和大型注塑机,日本主要生产电动注塑机。 国内市场方面,海天国际、震雄集团、伊之密、泰瑞机械等龙头企业占据中高端市场,众多中小企业占领中低端市场。 随着国内龙头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端企业与国外高端注塑机企业在高端市场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人形机器人核心逻辑
人形机器人的“奇点”时刻:特斯拉快速迭代引领,AI赋能有望大幅加速商业化进程。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前提:核心是解决通用性和成本问题,而实现通用性对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在技术上实现“类人功能”,软件需要提供“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小脑”的操作控制协调能力, 而硬件需要提供能够实现相应动作的载体。更加灵活,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并实现商业化,目前的基本要素已经到位,正在迎来加速拐点。
特斯拉进场加速软硬件迭代:近100年来,国内外多家公司纷纷推出能够实现基本动作和交互的人形机器人,特斯拉在2024年8月公布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在2024年9月演示了原型机,随后在2024年5月发布了擎天柱(具有自然行走、 电机转矩控制、力矩控制、环境识别记忆等功能),展现出极快的产品迭代能力,使人形机器人更快迭代突破、降低成本成为可能
AI赋能有望进一步加速: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正在引领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它的爆发使人形机器人拥有思考能力成为可能,并大大加速了“大脑”和“小脑”能力的发展。
潜在万亿轨道,国家扶持政策频发:人形机器人有望超越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市场规模万亿轨道,具有解放生产力、改善人类生活的巨大应用潜力,并持续获得更多国家政策支持,自2024年以来,山东省、深圳、上海、北京等多地出台了对机器人的支持政策, 特别是北京市政策部首个支持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加速发展的政策文件,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技术:特斯拉入局加速软硬件迭代降本,AI赋能机器人思维
特斯拉加速软硬件迭代,人形机器人需求或达200亿台。 2023 年 5 月 16 日,特斯拉在其 2023 年股东大会上公布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的最新演示。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认为人形机器人对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很重要**,他表示,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会超过1:1,对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达到100亿甚至200亿。 随着人形机器人需求的增加,产业链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下一波AI浪潮将是“具身智能”,潜在的万亿美元赛道前景广阔。 5 月 16 日,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是“具身 AI”。 具身AI是指拥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可以与环境交互并感知,并独立计划、做出决策和行动。 此前,人类依靠手写**来控制机器人,但在AIGC时代,GPT等AI模型有望有效解决这一痛点。
工业机器人成本拆解:三大核心部件占比70%以上。
服务器、减速器、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占成本的70%以上。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是基础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下游是不同的应用场景。 根据《高精度小型化机器人关节研究》一文,参考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70%以上,其中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分别占70%左右。 考虑到人形机器人的自由度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有很大提高,预计减速器和电机的成本将占比更高。
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具有标准产品+轻资产属性的工业消费品
通用电子测量仪器:标准品+具有轻资产属性的工业消费品,下游行业多且分散。 所属分类:一般电子测量仪器,以电和非电功率为测试对象,测量被测系统的各种参数或控制其运行状态,包括数字示波器、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射频微波信号发生器、矢量网络分析仪等。 属性:通用电子测量仪器是针对特定电子工程师群体的基础仪器,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行业,涵盖研发、制造、教学三大应用场景,是标准产品+轻资产属性的工业消费品。 下游:与电子设备研发制造相关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包括教育科研、工业生产、通信工业、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费电子等。
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受益于政策支持,国产替代加速
在政策层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2024年1月1日实施的《科技进步法》规定,首先要在国内科技创新产品采购中发挥示范作用,并明确指出,对于国内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 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满足采购需要的情况下,应进行采购。首次投放市场的,应先采购,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限制采购。 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政策来看,高端科学仪器领域面临“卡脖子”风险,自主控制需求强烈,政策大力引导国产替代。
在行业层面,受益于我国信息技术和测量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通用电子测量仪器企业积累稳健,通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产品档次从低端拓展到高端,渠道布局逐步完善。 以具体企业为例,鼎阳科技国内营收增速从62022 年为 94% 至 7271%;精电国内营收增速从2024年的11.增幅2024年,这一比例从43%上升到46%,两家公司的国内业务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检测服务:中国检验检测行业持续增长,近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322%
检测行业坡度长,积雪厚,9年市场CAGR达到1322%。从整体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检测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163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276亿元,近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322%,检验检测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机构总数来看,我国检测机构数量从2024年的2家增加到2家480,000 到 5280,000,近9年复合增长率为873%,同比增长158%。检测市场空间和机构数量的快速增长反映出我国检测行业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检测机构数量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远低于往年增速,说明新进入者数量有所减少,行业格局得到优化。
军试:准入门槛高,第三方增长加速
* 设备支出的稳步增长预计将带动军事测试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2024年的国防开支为060万亿元 - >1. 202138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863%,其中设备成本2024年177359亿元 - 2024年>42883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344%,增速高于同期国防开支增速。 由于中国国防开支占GDP和人均水平的比重较低,预计装备支出将稳步增长,带动军试需求持续增加。
第三方检测在军工行业的渗透率较低,第三方受益趋势正在加速。 根据国家认监委的数据,我国国防相关检测机构的收入自6年以来有所增加35亿元 - 2024年>32.4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858%,21年同比+11927%;微**,选取6家涉及军试业务的上市公司,军试业务收入已达10家1亿元人民币 - 24. > 2021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395%,整体呈现高增长态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如需使用这些信息,请参阅原始报告。 )
专题报告**:未来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