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企业打响“生死守恒”,万亿级产业经历了哪些?

小夏 财经 更新 2024-01-30

赵家栋万万没有想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会从几千万元的净利润到亏损,坐上过山车。

一家小型储能电池生产企业的大股东赵家栋,今年下半年以来受到行业产能过剩的打击,仓库里堆满了货。 同时,电池**的不断下滑,迫使他们减产止损。

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规划建设容量已超过1500GWh,相当于三峡水电站2024年发电量483亿kWh的三倍,是广东这个用电大省全社会用电量的3倍, 2022 年为 7,87034 亿千瓦时 1 5. 机构方面**,2024年全球储能需求最多只有189GWh。

产能过剩加剧了行业竞争。 在近期竞价中:储能电池**跌破05元瓦时,储能系统跌破07元瓦时,与年初相比,都接近减半,接近成本价,业内惊呼“整个行业基本不盈利”。

但现实情况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为了去库存,报出了远低于成本价的“跳价”。

从市场规律来看,最好的储能产品会继续下滑。 12月12日,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创的下滑趋势必将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材料、模式等一系列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进而推动行业不断进步。

储能行业的“最佳战争”正在升级为“生存之战”。 短短一年时间,万亿级储能行业经历了怎样的?

昔日的辉煌:躺着赚钱的一年。

赵家栋的生意与储能无关,他信奉“什么都能赚快钱”的经营理念。 在进入储能行业之前,他做过废铁**、口罩制造等业务,也转卖煤炭,几乎每次都踩到现场。

2021 年 6 月的一天,他和几个商界朋友在酒桌上谈起了储能,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这将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赚大钱的行业,就像大流行期间制造口罩一样。

储能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并储存,并将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在需要时释放,类似于大型“移动电源”。 为了快速了解储能行业,他们花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做生意,走访了全国多家储能企业,还加入了各种储能微信群,在群里“只看不说”。

经过参观和研究,他们决定合伙成立一家储能电池生产公司,然后从一家储能电池公司购买了一整套二手生产设备,然后从他们走访的储能电池公司挖走了数百人。

2024年11月8日,在一阵锣鼓声中,他们的生产线在临时租用的厂房里正式投产。

生产线投产后,公司业务进展顺利,远超赵家栋的预期:“订单不断接。“而给他打电话的人很多都是中间商,他们买了相对缺乏销售渠道的小型储能电池厂家的产品,卖到欧洲等地赚取差价。

2024年,俄乌冲突将推动欧洲多个国家能源**和电力**的崛起,欧洲光伏+家庭储能装机量将迅速爆发。 今年,全球家庭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5个6GWh,同比增长136%,其中欧洲市场户用储能(俗称“户储”)新增装机量达到57GWh,同比增长148%,占全球市场的36%。 2024年1-5月,仅德国就已安装超过10万台户用储能产品,意大利、西班牙、东欧户用储能装机量全年供不应求。

我们真的躺着赚钱,生产线像印钞机一样满负荷运转。 回想起往事,赵家栋忍不住扬起嗓子,“去年,我们净利润超过6000万!”

据风能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25家主要上市储能企业总营收5566亿元,同比增长102%。 以储能龙头派能科技为例,今年公司净利润达到127亿元,同比增长303%,股价一度飙升3倍以上。 在这些公司中,其中一些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超过90%。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仅2024年前9个月,我国锂电池累计出口额达349亿美元,同比增长833%,超过2024年全年所有锂电池出口额。 目前,90%以上的储能电池主要采用锂电池技术。

仅2024年上半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就超过36GWh,其中近80%的出货量来自海外,大部分企业出货量远超2024年全年出货量。

相应地,与储能相关的公司数量也猛增。 据天眼查统计,第一财经记者发现,2024年至2024年,全国新注册储能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3631家、4509家、4006家、7088家和37045家。 也就是说,2024年新注册的储能相关企业数量是前四年总数的两倍。

业内预计,到2024年,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

同样在2024年,随着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和储能行业的赚钱效应,大量动力电池厂商切入储能赛道。 同时,至少有20多家与储能无关的上市公司布局了储能领域,包括锅炉、水利、空调、工程机械、电脑配件、环保等企业,甚至食品、教育等行业。

入行一年多,我现在甚至不懂储能的很多概念。 “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在这个行业赚钱。 ”

货物堆积在仓库里,亏本出售。

繁荣总是伴随着泡沫。 赵家栋在储能行业的好日子并不长久。

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公司的订单一落千丈,这让他感到害怕。 “没有时间做出反应。 他说,“去年客户争先恐后地到公司跟我们下单,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主动跑出去找客户。 ”

我国储能电池出口占比相对较高,但海外大型储能项目,包括美国、英国等,并网缓慢,系统安装和电池端需求放缓。 户储方面,欧洲户储需求放缓,储能产品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因此,全球市场需求的增长跟不上中国储能产业的产能扩张。

根据中金公司**的数据,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需求将达到189GWh。 据高新技术产业和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储能电池产能已突破200GWh。 受此影响,我国储能电池整体产能利用率从2024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50%以下,其中家用蓄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30%。

截至2024年8月,已有100余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启动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储能逆变器项目计划,计划投资超5700亿元,计划建设容量超1500GWh的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项目。

储能相关公司数量持续飙升。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5日,我国涉足储能的相关企业超过15万家。 其中,2024年初至12月5日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有6家50,000,数字是 17倍以上。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5日,A股储能相关概念股多达383只,而两个月前,A股储能相关概念股约360只,上市公司涉足储能行业的趋势仍在继续。

面对产能过剩带来的激烈竞争,赵家栋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降价降价”,但这个策略收效甚微。 他发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整个行业都采取了同样的打法,以至于他“终于谈好了一个客户,对方下一分钟就转向了别人”。

行业大战愈演愈烈。2024年,储能电池**在高点将超过1元瓦时,而目前的**已经下降了约50%至05元左右的电量。 “这接近成本价。 从事锂电行业研究多年的真锂研究创始人莫珂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的成本价约为045元瓦时。 赵家栋说,但目前对外销售已经跌破036元瓦时,“亏损销售”。

莫珂告诉记者,他最近走访了多家大型储能电池公司,发现这些公司在11月中旬的最低值已经达到了033元瓦时,部分企业甚至进一步跌至025元瓦时。

下游储能系统**也较低。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受上游原材料端下滑影响,EPC及储能系统均价呈下降趋势,其中储能系统持续07元瓦时下降,较年初下降40%。

近日,在集中采购的6GWh储能系统中,最低**达到0638元瓦时,创历史新低。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储能电池尚未触底反弹。

这背后,与行业上游碳酸锂**的大幅下跌有关。 2024年11月,电池级碳酸锂飙升至近60万吨,如今已降至10万吨左右。

我们的锂辉石工厂在三个月前关闭。 12月8日,在四川转售锂辉石作为碳酸锂原料的张国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年初告诉记者,一直没能找到客户,连“零订单”都没有。 他在2024年下半年进入锂辉石领域,最终亏损了一两亿。

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开始下滑。 以派能科技为例,公司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营收305亿元,同比下降15%,归母净利润65亿元,同比增长15%;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1%,利润同比下降110%05%。目前,鹏能科技的股价已从2024年最高的494元跌至目前的100元左右。

动力电池行业所吸取的教训,正在发生在储能电池行业。 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动力电池的笑话:“磷酸铁企业在等锂铁厂下单,锂铁厂在等电池厂下单,电池厂在等车厂下单,车厂在等消费者降价买单,消费者在用新能源。 ”

洗牌正在进行中。

赵家栋现在后悔自己当时“太自信”,扩产太猛烈。 现在,今年10月,他和其他几位股东一致决定减产,给一些员工放假,以消除库存,“工厂里只剩下销售人员了”。

企业规模较大的杰威动力也报出了提前放假的消息。 近日,杰威动力发布的《公司停工、员工休假及培训通知》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通知称,受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影响,为保障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管理层决定自2024年12月1日起停工停产。

据捷威动力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2024年,注册资金超过12亿元,总部位于天津,拥有盐城、长兴两大生产基地,有效产能10GWh,员工2400余人。 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两大业务板块,其中天津为电力业务中心,嘉兴为储能业务中心。

第一财经记者多次致电捷伟电力天津总部,核实上述通知是否属实,但**提示拖欠停工。 而当记者拨通捷伟动力公布的三人联系人时,其中两人表示已经离职。

记者还多次致电捷威电力工业江苏捷威电力工业嘉兴捷威新能源科技(湖州)旗下捷威电力工业,但无人接听。

整个储能行业并不是要洗牌,而是在洗牌的过程中。 亿纬锂能副总裁陈翔近日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在天研发现,2024年11月30日,有近4000家储能相关企业被撤销或注销,即2家3次。 同时,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已有9个储能项目在平台备案后报废,部分项目投资额高达29亿元。 相比之下,2024年只有两个储能项目在平台上备案后被报废。

在A股上市公司中,也有多家跨境储能企业剥离储能业务,包括*ST元成、昆仑万维、嘉伟新能源、冠城大同、豪能股份、松发股份等。

然而,当一些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甚至走出去时,很多大型企业却选择反其道而行之。 今年以来,比克电池、国轩高科、瑞普蓝骏、蓝骏新能源、比亚迪、赣锋锂业、盛虹控股集团、亿纬锂能、孚能科技、中科宏泰、航天锂业等多家企业纷纷扩产。

对于现阶段的内卷化,我们更积极地看待它,虽然过程很痛苦,但却是行业成熟和规模化的必由之路。 比克电池副总裁李丹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卷后,剩余的优秀产能与市场需求相比是不够的。 ”

在李丹看来,依靠企业的简单整合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能活下来的一定是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毕竟“电池产品不是耗材,服务周期以十年计算,拼的是质量和服务”。

目前储能的问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消化。 田庆军表示,在行业洗牌中,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不断创新技术,让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更好地实现价值,同时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田庆军表示,目前储能产业在发展中存在各种问题,其实光伏和风电行业之前都遇到过,“以光伏为例,光伏在早期的内卷、过剩、洗牌,最后造就了今天全球8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来自中国。 如果没有过去的残酷竞争,中国光伏企业就不会有今天的竞争力。 ”

在他看来,储能企业不仅要了解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了解电力系统,还要了解电力市场。 储能企业需要具备全周期服务能力,从储能电站规划、设计、建设、并网、运维等全过程优化降本,并能够提供更好的交易策略,帮助投资者在电力市场交易中创造更多价值。 “你不能仅仅将储能视为一个简单的硬件设备,当它交付时,它没有竞争力。 储能必须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交易,才能发挥其价值。 ”

在谈到远景能源在储能领域的布局时,田庆军介绍,远景的战略是同步开拓国内外市场,“远景正在加速全球储能一流链布局,实现国际人才、国际生产、国际交付的协同,同时回馈国内市场。

无论是光伏还是储能,在产能过剩、最佳竞争跌破底线的情况下,行业难免进入清仓阶段,一批企业破产,但随后在政策鼓励、市场复苏、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赵家栋发现,今年跟客户谈合作时,对方不仅关心电池,更关心电池的质量。 “去年,没有客户问我们电池的质量。 “质量和标准都是口头上的。 至于自己电池的质量,他承认自己没有太大的信心。

对于行业的未来,田庆军的判断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是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可以说,中国很难找到比电化学储能更好的赛道。 他认为,储能作为继风能、太阳能之后的第三类新能源资产,未来将比风能、太阳能更有利可图。

但赵家栋估计,要等到那个时候会很困难。 “如果我们找不到客户,产品就会继续,我们最多只能持续半年左右。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去年赚的钱,今年差点赔了!”

赵家栋、张国豪在文章中均为化名)。

相似文章

    储能消防企业排名

    在储能与消防领域,富士科技作为一家专业的储能消防公司,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卓越的性能赢得了市场和用户的广泛认可。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软糖技术储能防火领域的优势有助于读者了解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如需咨询储能防火,请点击下方联系 电化学储能消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富士科技。首先,富吉科技在储能和消防领域...

    储能企业掀起了“出海潮”。

    近期,储能企业频频披露海外大订单签约情况,规模从兆瓦级跃升至千兆级,可为电网侧 工商业侧 户用侧等全场景提供 一揽子 解决方案。业内人士认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全球储能需求旺盛,尤其是欧美市场,商业模式成熟,盈利能力可观。业内预计,到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量将达到个 吉瓦时 年,储能电池出货量预计将达...

    企业打响“人才战”,走出竞争“新路”

    社会市场和行业竞争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给企业带来无限的潜力,创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财富。充足的人力资本可以为企业的发展降低成本 增加价值,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不断激烈,行业不断整合升级,对高素质 高端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管理者如何培养 吸引和留住人才,成...

    奔驰终于打响了“价格战”!从2495万辆到16万辆,奥迪A3被果断抛弃

    我们今天谈论的汽车是梅赛德斯 奔驰A级。作为一款豪华入门级轿车,奔驰A级的市场销量表现平平,年累计销量为辆,占比为 的份额,占 的份额,整体排名第位,在紧凑型车市场占 的份额,在各个类别中排名第位。年 月梅赛德斯奔驰A级累计销量为,辆,占比 的份额,占 的份额,总体排名第位,份额为 的份额,在单个类...

    多家跨境进入者纷纷剥离储能业务

    近日,多家跨境企业宣布剥离储能业务。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储能行业在年将蓬勃发展,动力电池企业将持续投资储能项目。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已经跨入了储能赛道。为了扭转经营不善的局面,一些企业正试图通过收购储能领域的资产来扩大市场。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相关企业不得不不情愿地剥离其储能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