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齐五国入侵'的导火索,与50多年前的'马陵之战'是一样的,当时朝鲜大打大了魏国的元气,让齐国在'马岭之战'中成功给魏国造成了致命一击。
而《五国远征齐国》也是一场类似的战争,但主角齐国已经从曾经的胜利者变成了后来的失败者,也是为了回应“你出来混,迟早要还钱”这句话。
我们都知道,齐王统治的战国中后期非常强大,西败秦三金,南破楚,北阎远燕几乎无敌,所以齐王在当时更是自封为'东帝'。
既然齐王能创造出如此伟大的成就,当然也不是那种平庸无能的王者。
此时,由于齐、秦两国以'东帝'和'西帝'之称,其他五国匆匆忙忙,其他五国被迫组成五国联盟,反击齐、秦。
因为当时韩、魏、楚三国被秦国欺负得最多,所以在苏秦和赵向离堆的斡旋下,“合众国”五国一致将兵力指向秦国。
秦国见五国军队来势汹汹,不敢打仗,立即向五国投降,并归还了之前占领的汉、魏、楚国部分土地。
而在东方,齐王自然最关心的是'五国入侵秦'的战争,毕竟苏秦对'五国入侵秦'的牵线搭桥,也有齐王足额资金的贡献。
本来是想看一场秦国和五国联军之间落花流水的精彩表演,终于可以从齐国中受益,没想到秦国这么快就屈服了,所以齐王此刻也很担心。
于是,在苏秦的建议下,齐王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联合赵、魏、楚三国,教训一下最近有些不守规矩的宋国,最后瓜分下来,以免'五国合众国'的军队被调到齐国。
因为宋国最近一直在大国竞争中获利,不但得罪了魏国和楚国,还出兵得罪了齐国。
而赵氏早已在宋国的土地上哭泣,赵景后、成侯、苏侯三代奋斗了一辈子的最大目标,就是南下夺取卫国、宋国之地,称霸中原。
于是,四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一拍即合,组成了四国联盟,开始了对宋国的讨伐。
宋国虽然一直被誉为“战国八侠”,但一直以来都是因为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周边势力相对均衡。
现在周围的势力平衡早已被齐秦两人打破,宋国这样的地方,自然很难独善其身。
因此,在四国联军的进攻下,宋国很快被击败,领土几乎被四国完全瓜分。
然而,由于魏国和赵国吞并了宋国一些最富饶的土地,这自然引起了联盟领导人齐国的不满。
当时,赵国占领了整个宋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最富有的陶夷,魏国占领了宋国的首府绥阳和宁陵,楚国占领了宋国的彭城和相城。
但是,齐国只占领了宋国东北边界的一些地方,甚至随齐军撤退,赵国和魏国也将齐国征服的宋国土地纳入其占领领土。
齐王大怒,先拿下了当时最弱的魏国,魏国因为不是齐国的对手,立即撤出被占领的宋国,吃了哑巴的损失。
之后,齐王又开始用赵果,但赵果却不愿意吐出嘴里吃过的肉。
毕竟赵国几代历代君王辛苦干了一辈子的目标,在这里被赵惠文王实现了,赵惠文王怎么可能轻易屈服?
因此,经过商议,赵国的君主和大臣们一致同意派兵保卫被占领的宋国,哪怕是与齐国的战争。
于是,战国中后期最大的齐赵战争——“桃义之战”爆发了。
当时齐国几乎全部出动了五十万左右的兵力,赵国多次数点增兵到前线,派出的兵力总规模大概不下四十万人。
从公元前 288 年底到公元前 285 年,两国在宋朝领土上作战。
《赵家史记》《徽文王篇》《战国策》《朱子白家》等均有齐赵氏大规模“桃义之战”的简要记载。
从这场战争开始到结束,虽然赵氏一直处于防御战败的状态,但赵氏一直在前线增兵,几乎是屡战屡败,伤亡人数估计不少于20万人,齐氏恐怕也好不到多少,差点以惨败告终。
我们还可以比较“马陵之战”后的魏国和“桃义之战”后的齐国。
因此,这场'桃夷之战',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东霸齐国的元气,也让积攒了几十年国力的赵国在这场战后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夺霸权的实力。
如果没有'桃义之战',又怎么会有后来发生的'乐夷破气'和'秦魏楚三歌之地',反而是当时离齐国最近的赵国只能围墙观望,成为五国攻齐后周边国家中利润最低的国家?
这场'桃义之战'结束后,秦国就成了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开始肆无忌惮地攻击韩、魏、楚,不再害怕赵国趁此攻击他。
所以,如果没有齐国、赵国之间的'桃义之战',就不可能发生'五国攻齐'事件,说不定将来齐秦两大势力就瓜分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