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080字,时长约8分钟。
本文**:刘胜军整体观点(刘胜军小额财经出品)。
文:刘胜军。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步。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 ——
新时代10年来,我们推进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开创性的。 ——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改革开放45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 这是从实践中得出的真正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2024年到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两年的同比增速仅此而已。 84%,远低于11%3%。
解决忧虑的唯一途径是改革。 这是中国经济的出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借用三国时期曹操的话来形容中国经济的出路。 2024年4月,**正式宣布发展开放浦东;2024年初,***在南方发表演讲;2024年,中国正式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后,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人震惊的逆转”,同比增速飙升至。 24%,从一夜之间过冷到过热,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的经济困境,外媒形容“全球一半的起重机都集中在浦东、上海”。
90年代堪称改革开放的多事之秋。 伟大的:国有企业打破了三条铁路(铁工资、铁饭碗、铁椅)、分税制改革、银行商业改制
在这个过程中,改革伴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外资企业的涌入。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再次受到打击,增速连续两年跌破8%。 改革又开始奏效了:2024年,住房制度改革、第一机构改革、2024年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非公有制经济写入宪法、中美签署加入世贸组织协定等
因此,中国经济以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速度开始了十年。 美籍华裔学者张家栋2024年出版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成为历史的笑柄。
2024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宣告了最新一轮全球化的结束,世界经济开始告别繁荣,走向“新平庸”。 由于中国经济比2024年更加外向,因此影响更大、更深。
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以“4万亿元”刺激经济,虽然收获了高铁奇迹,但也付出了债务飙升和产能过剩的代价,进入了“三阶段叠加”(增长率转移期, 结构调整的痛苦期,以及早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面对新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急刹车控制,经济增速又开始下滑。 因此,“四万亿刺激”的效果只是短暂的。 这给我们上了一课:刺激不能代替改革。 中央财政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为民指出
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教训之一是,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消除经济波动,防止经济起伏,但增长的高度或潜在增长是由改革决定的。
2024年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和“房地产去库存”,大大缓解了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库存压力,推动经济触底反弹。
然而,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些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固化,比如房地产泡沫和从现实到虚拟的转变问题。
2024年以来,中美关系发生剧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向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明显影响。
2020-2024年新冠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深远冲击,“疤痕效应”的后遗症短期内难以消化。
中美关系的剧烈变化和疫情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经济改革的进程。
今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解决后顾之忧?唯有改革“,这句话至今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1. 中国经济在创新、消费和城镇化方面的还有很大的潜力。中国在关键技术上高度依赖发达国家,这反过来又意味着创新空间巨大中国家庭消费仅占GDP的40%,远低于60%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77%,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城市化率。
体制因素仍是制约经济潜力的主要因素。比如,过多的行政审批限制了创新的生命力;教育、养老、医疗、房地产“四大山”抑制消费土地流转、户籍、社会保障等因素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因此,要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就必须依靠改革。 近年来,我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缺乏新的增长动力。 这是经济增长难以摆脱房地产、基础设施、债务扩张等传统因素的根本原因。
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挑战也更加突出:
1、民营经济预期不稳定,信心不足。 要知道,民营经济不仅是“五、六、七”,更是创新的主力军。
2、美国推动的“脱钩断链”,对吸引外资、稳定产业链产生了一定影响。
3、疫情的疤痕效应,让消费者更加谨慎。
4、地方债务问题屡屡失控。
要解决这些问题,出路还是改革
1、只有深化改革,真正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中立,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民营企业的信心和活力
2、只有深化制度开放,才能吸引和留住外资,应对“脱钩断链”;
3、只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才能激发消费潜力
4、只有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才能摆脱土地财政和政治表现的冲动。
幸运的是,202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336项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意义非凡。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乎所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作了具体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划时代,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统筹推进改革的新纪元,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杨为民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努力。 每一句话都是改革,每一句话都有力量。 经过反复审视和锤炼,全文210000字,16个部分,除第一部分是一般性介绍外,其他15个领域,60个任务,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改革,或者说一个改革方向,一个改革目标,一个改革措施。 我个人认为,与前六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策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是最为有力的。
毋庸置疑,与八十年代相比,当前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既得利益障碍。 简化、一刀切、层层叠叠、低档红、高档黑,这些现象都是“”。改革深水区“综合症的体现。 突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并非易事。 从秦岭别墅事件中可以看出。
但是,改革就像逆流而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一方面,要用历史勇气去打击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也要激发**的热情。 只有调动一线积极性,才能有效实施改革,避免改革闲置。为了实现这一点,构建以“改革业绩”为引领的一流考核激励机制,是突破改革的牛鼻子。
改革也离不开思想的解放。 观念的进步始终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源动力。 比如,要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竞争的中立性,就要解放思想;要彻底打消民营企业的顾虑,还需要思想解放和理论突破。
对于如何推进改革,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路和路线图:
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同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出现了,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所以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是在进行中,没有完成。 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是硬骨头,这时候需要“知山有虎,宁可去虎山”的勇气,不断推动改革向前推进。 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大胆而稳健。
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扎扎实实做,稳扎稳打,求实效。 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要加强跟进和了解,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 对新推出的改革措施或改革试点,要加强工作的组织协调,确保取得成效。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在细则。
改革不可能彻底打破现有的工作模式和制度,也不可能稳定、无风险。 只要经过充分论证和评价,只要符合实际,必须去做,还是要大胆去做。
突破思想观念的藩篱,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最重要的。 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 不解放思想,就很难看清凝聚各种利益的症结,就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突破重点,就难以拿出创造性的改革措施。
今年4月,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明确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目标指引,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破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涉水,敢于面对新的矛盾、新的挑战, 坚决消除各种体制机制的弊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开辟了新局面。新时代10年来,我们推进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开创性的。 放眼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能够有这样的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敢于大胆行动、向内翻转、进行革命,没有一个国家、政党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推进如此大规模、大规模、大规模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以历史的勇气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大胆推进思想解放,调动最高发展水平的积极性,把改革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主要手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激发中国经济的潜力和活力,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刘胜军
坚持说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24年,他参加了总理经济研讨会
天俱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刘胜军是小额信贷的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会首席专家
他是《下一个十年》的作者。
山东菏泽定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