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9日晚,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力投资公司智慧能源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边会"携手塑造全球能源转型的未来"“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研讨会暨演讲会在阿联酋迪拜成功举办。
中国气候变化问题特使解振华、丹麦发展合作与全球气候政策大臣丹·约恩森、国际能源署副总干事玛丽·沃里克、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司推广处副处长王浩、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黄震院士、 英国儿童投资协会全球气候项目主任雷洪鹏出席会议并致辞。能源研究所所长卢文斌主持会议。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丹麦气候、能源和公用事业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卫士(英国)、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等相关机构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解振华特使在致辞中指出,能源部门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加快全球能源转型亟需,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 他表示,中国正在探索绿色低碳增长的新路径,并继续大力推动化石燃料转型,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1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量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超过全球一半全球充换电基础设施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类型最齐全;燃煤发电、电解铝等重点行业能效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解振华特使表示,《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报告是中丹、中美合作的典范。 他强调,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最优转型路径,形成包容、务实、可行的能源转型共识,希望与会智库专家深入分析全球共性、系统性、挑战性问题,提出前瞻性、创新性的能源转型解决方案。 为全面落实《巴黎协定》和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丹麦发展合作与全球气候政策大臣丹·约恩森(Dan Joensen)表示,为了实现1随着5摄氏度目标的实现,世界需要提高气候雄心,丹麦决定将气候中和目标提前到2024年,并在法律上明确了每年向目标迈进的义务。 他指出,绿色能源转型必须是全球努力,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正在积极采取行动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 作为中丹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报告描绘了中国能源转型的路径,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
国际能源署副署长玛丽·沃里克(Mary Warwick)介绍了国际能源署(IEA)关于全球能源部门近零排放路线图的最新研究结果。 她指出,新的清洁能源经济正在迅速兴起,而中国是加速这一进程的主要贡献者,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约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一半,全球新增光伏和风电装机约一半,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她说,发达经济体和中国有机会通过加快国内清洁转型努力,共同引领全球进步。
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司推进部副部长王浩表示,能源转型是中国气候行动最重要的举措,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他强调,可再生能源份额的增加将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构成巨大挑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呼吁为所有人提供负担得起的、可靠的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其中可负担性和可靠性同样重要,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他表示,中国将着力通过技术创新、完善机制和商业模式、加强监管等方式,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黄震院士表示,我国能源转型面临巨大挑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有序推进,先建立后打破,能源转型路径需要根据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科学设计, 技术、市场等层面,加速发展很重要"双碳"构建法制,大力推进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和能源革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英国儿童投资协会全球气候项目主任雷洪鹏表示,气候危机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希望世界共同努力,推动净零排放。 他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量同比近翻一番,未来将进一步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报告描绘了中国实现能源转型的道路。 他表示,非常高兴能与项目组合作,希望未来能与大家就能源转型进行更多的交流。
在主题演讲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主任白泉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的主要研究成果。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Center for Global Energy Policy)的首任研究员戴维·桑德罗(David Sandro)介绍了美国的能源政策。 丹麦气候、能源和公用事业部副常务秘书克里斯蒂安·斯坦伯格(Christian Steinberg)发表了题为《丹麦能源转型——加速向气候中和社会过渡》的演讲。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聚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巴黎协定》战略目标,聚焦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如何保障能源安全,以最优路径选择实现更好的成本效益。 该报告通过一个参考情景和两个碳中和情景**阐述了实现这些目标的不同能源转型路径,以及未来能源系统可能采用的不同技术选项。 除情景分析外,《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还对能源安全、碳定价、甲烷排放控制、具体项目实施经验等进行了专题分析。 作为能源研究所与丹麦能源署国际合作的一部分,该报告还介绍了丹麦在能源转型方面的经验。
《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的主要结论显示,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可以确保中国到2024年实现碳中和。 在碳中和情景下,随着工业低碳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稳步提升,绿色电力、绿色氢气和电制液燃料应用场景不断增加,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将走上绿色低碳发展新道路。 在转型路径上,能效和电气化率的持续提升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能源结构深度脱碳、加速向非化石能源转型是实现能源系统净零排放的必要条件。需求侧响应和智能电网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关键,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将从基荷供电向柔性调节供电转变,绿色氢能将发挥零碳原料和零碳燃料的双重作用,碳捕集与封存(CCS)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择"不得已而为之",但不会过度依赖CCS技术。
专家评论和小组讨论由中国能源转型项目首席国际专家Kaare Sandholt主持。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院长顾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倡导者经济部主任西蒙·夏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立阳、刘强, 英国儿童投资协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参与讨论,围绕《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能源转型的关键机遇和挑战、能源转型融资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低碳和零碳能源前沿技术创新、国际能源转型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