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考研和公考似乎成了年轻人的热门话题。
在毕业前,大学生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会先选择继续读研究生或参加公开考试。
“宇宙的尽头是成立,准备的尽头是公开考试”也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教育。
我们来看看202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公开招生考试的数据。
2024年全国硕士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
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2913891,考试通过人数2606075,国考报名平均竞争比为66:1。
虽然研究生人数较去年有所减少,但整体录取比例在30%左右,近70%的合作伙伴将成为继续二战和第三次大战的炮灰。 在公开考试中,千人竞争一个职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2024年考试初试卷难度方面,很多考生都觉得比去年难多了。 但就算困难重重,还是有那么多人会选择继续考研。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不断扩员,招生扩增速度跟不上申请人数的增加。
为什么我们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研究生入学人数增加了61人140,000 到 12420,000人(22岁及以前),增长超过100%。
具体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四点:
1、分流应届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以21届、22届毕业生人数为例,2021届高校毕业生909万人,2022届毕业生1076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 扩招已成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适时”策略,但也是“长远”策略。
2. 重大事件加速扩大研究生招生进程
首先,从整体趋势来看,硕士生招生历年来一直在稳步扩大,近十年平均增长6%左右。
但在此期间,有两年的增速最大,2024年未完全纳入统考的比例和2024年的扩增率均在20%以上。
由此可见,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招生的扩容极有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后者,对我国的考研影响深远。
3、满足社会在人才领域的实际需求
教育部发文明确提出,到2024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大社会需求,新增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生总招生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
1.进一步提高具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比例,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总招生规模的2-3
2.新设硕士学位授予机构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3.学位以博士学位授权点为重点;
4.强调学位而不是专业学位的观念仍然需要进一步扭转,两种类型的学位同样重要。
四是重视教育基础,提高人民素质
从长远来看,扩大招生也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发展新阶段的必然举措。
全国每千名学生注册研究生人数(研究生人数除以当年全国人口单位:1000人)达到2人。 美国、英国、法国一直保持着近9人的水平。
这一数据一直被视为衡量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我国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理性看待招生规模的扩大
对于考研方来说,扩招是喜事还是忧虑?网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1、同意扩大招生规模:这样会给更多人考研的机会;
2、反对扩大招生:认为扩大招生将导致研究生含金量下降。
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00万人,比两年前增长23%。 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2024年有望达到1179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另一方面,许多行业的“萎缩”明显,如何缓解和解决年轻人就业困难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此前,有代表指出:“受近三年重大事件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不再出国深造,而是选择来华留学读研或就业;同时,国内就业形势受到较大影响,大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或就业的压力普遍较大,考研难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
因此,建议采取“动态扩招”的形式,缓解考研难、就业难的问题。
例如,2024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可在原有基础上动态增加,与本科毕业生人数相等,鼓励高水平高校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增加博士生、硕士生招生。
这样,既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又能回应包括家长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对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的期望,满足高水平教育的美好愿望和实际需要,缓解就业困难问题。
可以看出,扩招是大势所趋,但小橘子们也应该看到,扩招人数总是小数,而报考人数的增长却是大数(虽然24名考研有下降趋势), 而考研的申请比例也越来越高。
招生人数的扩大意味着学校的录取标准降低了,考生上岸的机会增加了。 然而,入学考试不仅仅是关于被录取的100多万人。
2024年,仍将有更多考生面临“无校可去”的局面,即使再次出现像2024年那样的“史诗式扩张”,仍将有300多万学生考研不及格。
2024年中南大学、云南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率低于20%。
越来越高的入学率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考试不及格,不利用秋招的时间找工作。
很多学生在准备就业,越是扩张,考研的气氛就越浓重,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参加考试,也不需要有这么大的就业压力来及时参加秋招,但是当他们知道研究生没有被录取时, 最佳就业时间可能会延迟。
因此,无论扩大招生与否,我们都不能顺应从众心理,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争取成功!
优质作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