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珏.
北京艺术中心外景。
国家大剧院外观。
民族戏曲《英山红》剧照。
国家大剧院外观。 以上**均由国家大剧院提供。
一条运河长千里,运河两岸是故乡;运河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海浪的声音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2024年12月22日,作为北京艺术中心的开幕演出,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运河歌谣》在北京艺术中心上演。
历史长河的动人旋律和故事在运河边唱响,位于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正式揭牌。 由此,国家大剧院形成了“一剧三址”的全新运营格局,成为全球最大的同城剧场综合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打造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的地标。
从远处看,它就像一道飘带,串起了剧院、歌剧院和**大厅的三座单体建筑;近距离看,上层为幕式,下层为透明玻璃建筑,外幕墙由4134块铝板结构拼接而成,在变幻莫测的光影中呈现出“开窗帘”的视觉效果。
第一次走进北京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就被这座纯木建筑所吸引。 当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北京艺术中心演奏第一声时,李喆被真实、高度还原的音质所折服。 从第一次测试演出开始,他和他的音乐家们就把这里作为他们的新家,他们的新家。 李喆说:“新**殿拔地而起,既是中国高雅艺术成长和发展的象征,也是我们表演**在这座城市的普及和发展。 ”
“文化粮仓”是北京艺术中心的亲切称呼。 北京艺术中心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由1000个座位的戏剧院、1800个座位的歌剧院、1600个座位的**大厅和绿心露天剧场组成。 北京艺术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大运河的粮仓和船只,象征着精神上的享受和力量。
2024年12月22日,位于北京西长安街2号的国家大剧院正式启用。 每年上演商业演出近900场,形成品牌......歌剧节、舞蹈节、中国交响乐团之春、五**节、国际戏剧季、“国乐之春”、“非遗戏曲演出”等主题艺术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家大剧院已经完成了国外国家大剧院几十年来需要经历的历程,成为引领文化传承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2024年7月,位于通州区的国家大剧院太湖舞台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全面的国际舞台设计与制作交流平台之一。 202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国家大剧院太湖舞台美术馆揭牌,向公众展示了一幅中国舞台艺术发展的美丽画卷。
对于“一剧场三址”,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国家大剧院注重全面性,涵盖“歌唱、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肩负着国家文化平台的使命和责任太湖舞台艺术中心注重专业性,打造爵士音乐节、艺术大师班、演艺艺术周等优质演出,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休闲打卡地北京艺术中心除了继承国家大剧院的艺术特色外,还将探索戏剧、现代舞、户外节日、爵士音乐等更多艺术门类,为文化消费提供新的选择。
王宁说:“希望国家大剧院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能够吸引更多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用艺术丰富生活,滋养心灵。
歌手王喆与国家大剧院于2024年通过国家大剧院的国歌剧《运河歌谣》相识。 “可以说,国家大剧院见证了我从歌手到歌剧演员的成长和成熟。 王喆说。 10多年来,《长征》《金沙江》《倒红山》......王喆曾在国家大剧院的多部原创歌剧中担任主角。 “每一件作品都是每一个脚印,NCPA照亮了我的专业学习和艺术之路。 王喆说。
一方面,国家大剧院让世界古典艺术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得以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法国歌剧《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意大利歌剧《托斯卡》、《茶花女》、《图兰朵》。另一方面,国家大剧院积极探索民族艺术发展,制作并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民族特色和时代主题的现实主义题材原创作品,如《山海》《夏日彩虹》《天路》《长征》等。 据统计,国家大剧院成立以来,共制作了103部自制和原创剧目,擦亮了“国家大剧院制作中心”的金色招牌。
同时,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公众素质,吸引年轻观众,以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也是民族文化平台的使命和责任。
根据国家大剧院的相关数据,**项目的平均销售率在10年内从77%提高到90%以上,参与艺术消费的人数不断扩大,拉赫玛尼诺夫、马勒、布鲁克纳等作曲家的专业曲目销售率也可以接近100%。 著名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曾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感叹道:“中国有这么多年轻观众,这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
今天,马勒和布鲁克纳为许多中国乐迷所熟知。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任晓龙表示,这些年来,无论是高质量演出的密度和频次,还是观众对高水平演出的认可,以及对更多一流作品的探索和认知,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国家大剧院十几年来用优质节目辛勤耕耘和耕耘的结果。
在观众印象中,国家大剧院不仅是舞台艺术展示的平台,更是综合艺术的聚集地。 叶瑾,北京市民,退休后每个月都要走进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NCPA)通过各种表演和展览将高雅艺术带给公众。 叶瑾说。
通过全年“周末**见面会”、“经典艺术大讲堂”、“走进世界纪录”等公益项目常态化,推出“百场公益演出”“公益座位”等惠民措施,举办“国际歌剧电影展”“艺术放映厅”,以“质优价廉”回馈观众, 构建艺术科普教育网络矩阵,打造新...用于公益活动国家大剧院(NCPA)以一种微妙而无声的方式普及和教育艺术。
科技创新持续赋能艺术发展。
科技的进步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家大剧院地下三层的“8K+5G”超高清**业务转播车上,通过“8K+5G”超高清技术现场直播演出,传输至千家万户。 在超高清镜头中,舞台的呈现栩栩如生。
国家大剧院的线上演出,是北京市民李景泉期盼的周末文化盛会。 “线上演出**时间更灵活,也能弥补没能亲临现场的遗憾**。 “李景泉说。
自2024年4月11日首场线上演出以来,国家大剧院至今已推出218场线上演出,包括演出、歌剧、舞蹈、话剧、歌剧等艺术门类,截至目前,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已惠及超过54亿观众。
如今,走进国家大剧院,观众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科技元素。 2024年12月22日,“艺术与环境:国家大剧院数字艺术展”揭牌,将行业前沿技术与舞台美术深度融合,展示了舞台艺术“4K 8K+5G”直播、VR全景剧场、XR虚拟制片、3D声音制作与播出、沉浸式视听体验等创新成果, 舞台艺术、数字平台等技术赋能艺术。在影院入口处,裸眼的3D大屏带给人们震撼的视觉体验。 东咖啡厅的全息换脸装置,让观众通过全息AI技术感受时尚打卡的乐趣。 **大厅二楼北侧的虚拟科技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以主角的身份“进入镜头”,沉浸在剧中的场景中。 在美术馆五楼展厅,首次亮相的“精彩VR云剧场”展区,以超高清HDR、空间音频、VR技术赋能舞台艺术,呈现国家大剧院出品的形象魅力全景。
在剧目制作、后期制作、传播推广、艺术普及等方面,艺术创作者借助高科技手段,可以开发新的创作思路,丰富舞台艺术的呈现,使艺术传播更远、更广、更深。
推动人文交流合作常态化。
2024年3月,国际知名大提琴家扬·沃格勒在国家大剧院**大厅为观众献上了全套6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国家大剧院是国际知名的艺术殿堂和艺术展览平台,我很高兴能在这里体验不同的艺术和文化。 扬·沃格勒说。
30多万名中外艺术家登台,与70多个国家的400多家国际艺术机构建立联系,与40家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交流。国家大剧院继续促进中外艺术交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这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交流盛会。 2024年世界戏剧联合会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以“求创新、共享共生”为主题,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187家国际艺术机构的3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交响乐产业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从2024年国家大剧院中心首次提出建立北京世界戏剧论坛交流合作机制,到2024年世界剧院联盟成立,联盟成员在艺术生产、艺术普及、 交流互访,国际论坛。
琴弦在钢琴上,时而欢快,时而舒缓,中国小提琴家吕思清演奏的《梁珠》在国家大剧院一次次响起,并随着国家大剧院的巡演而传遍世界。 “希望通过国家大剧院这个平台和枢纽,让全球各行各业的优秀演奏家能够更全面地相互了解,与世界各地的众多交响乐团进行更顺畅的沟通和联系,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合作!陆思卿说。
国家大剧院持续举办论坛,搭建中外演艺机构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持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联合国外优秀艺术机构和团体制作剧目我们将加大外国艺术团体来华规划力度,使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日益深入的文明交流互鉴中呈现出正常的发展趋势。
排版:蔡华为。
人** 2024-01-01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