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大剧院不仅承载了演艺中心平台、主题原创艺术平台、艺术科普教育平台、综合性艺术展览平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数字文化传播平台等功能,而且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明的力量和影响。近日,人民网就“国家大剧院如何通过文化人、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党组书记、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
慢化剂:国家大剧院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艺术化、国际化,那么如何将表演艺术与这三点结合起来呢?
王宁:人的天性、艺术性和国际性,这是国家大剧院成立时的宗旨。 多年来,我们不断拓展三大宗旨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新理念。 同时,我们还提出,国家大剧院要发挥演艺中心平台、主题原创艺术平台、艺术科普教育平台、综合性艺术展览平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数字文化传播平台等六大平台作用,更好地发挥国家大剧院的宗旨。
在“三性”的目的中,第一个目的就是人的本性。 我们如何体现人的本性?既要满足大家对文艺的热爱,同时又要深入群众生活,让群众通过文艺创作感受到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多年来创作的许多作品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民族歌剧《山村女教师》(现更名为《夏日彩虹》)讲述了女教师杨彩虹扎根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不平凡经历,体现了乡村教育工作者对理想、事业、爱情和宝贵奉献的选择。
第二,艺术性。 艺术是戏剧的根,作品是基础的根基。 这些年来,我们也做了很多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同时,作为国家文化平台,我们也在共同努力,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各种艺术形式,达到最高的艺术标准。
第三,国际性。 作为民族文化平台,要推动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请进来”。 多年来,国家大剧院与国际艺术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已有30万艺术家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慢化剂:国家大剧院(NCPA)是一个全国性的文化平台,从这个定位出发,当代表演艺术的从业者应该如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王宁:国家大剧院从两个方面做好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工作,一是讲好中华文化史,在这方面,我们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话剧《林则徐》、歌剧《方志敏》、《冰山上的游客》、《金沙江》等, 通过这些故事来讲述历史,传承历史。
另一个方面是更好地传承我们的艺术经典和传统。 例如,我们将策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项目,如京剧和古典民族音乐,以传承文化和历史。
慢化剂:国家大剧院还创作了不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包括您刚才提到的作品。 如何让这些优秀作品“走出去”?
王宁:文化是国际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国家大剧院从成立之初到今天,始终坚持“走出去”,巡回演出。 例如,今年上半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艺术家在巴西和阿根廷演出。 今年年底,国家大剧院将与中国—东盟中心携手,将两部歌剧带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与国际艺术机构的合作。 疫情期间,国家大剧院与多个国家的美术机构进行了线上演出交流,通过每周一次的线上节目,全球超过2000万观众前来观看我们的节目,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不久前,国家大剧院与多家世界顶级艺术机构(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意大利维罗纳圆形剧场**、洛杉矶歌剧院)联合制作了歌剧《拉克梅》,观众反馈非常好。
慢化剂:正如您在其他采访中提到的,表演艺术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全民美育的作用。 您认为艺术机构如何在实现商业化的同时,在全民美育中发挥作用?
王宁:提高全民的艺术素养,充分发挥美育作用,是国家大剧院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提高全民美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 在这方面,国家大剧院做了几件事。
一是慈善演出。 为了普及公众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每周六、周日,国家大剧院都会推出公开演出或低价票。 此外,每年还有数百场公益演出,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城市欣赏高水平戏剧。
另一个是国家大剧院应该在美育中发挥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举办艺术大师班并邀请青少年参与其中的原因。 同时,还举办“学年第一课”、美术课、思想政治课等,以达到普及艺术教育的目的。
慢化剂:国家大剧院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有哪些新规划?
王宁:国家大剧院成立16年,今年对国家大剧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我们要实现一剧场三址的建设格局和发展方向。 这给国家大剧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充分发挥一院三址作用;第二个是,我们想出了一个叫“高高在上”的想法。 所谓“高高在上”,就是高站、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文化平台,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才能发挥引领作用三是持续开拓创新。 我们既要继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坚持把现代艺术作为创新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在艺术的形式上,而且在艺术的展示程度上,这需要创新。 希望这些目标能够实现,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大力支持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