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召开政策例行说明会,介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会上介绍,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我国煤基污染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会上,有记者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实施了“大气十条措施”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此外,与以往相比,新《行动计划》在形势和治理思路上有哪些不同之处?治理的重点和措施发生了哪些变化,做出了哪些特色和创新?
刘炳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出台,空气质量确实有了明显改善,大家都能感受到。 过去八年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围绕工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调整,抓住四大机遇,推进“减煤、后淘汰、整车、治理污染、抑尘”五大路径。 这其中的关键是四个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该国的天然气消费量翻一番。 从2024年的近1700亿立方米,到2024年将翻一番。 有了如此大量的数据,改善空气质量的机会就很大。 因此,会同有关部门修订了天然气利用政策,新增天然气主要用于城镇居民消费和“煤改气”,这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措施。 八年来,我们集中资源、集中力量,主要集中在锅炉、工业窑炉等散煤和效率相对低下的煤炭的处理上,全国燃煤锅炉、窑炉数量减少40多万台,农村散煤“煤改气”、“煤改电”, 治理了2500万农村居民,人民群众也告别了烟雾缭绕、效率低下的能源使用方式,在过去8年中减少了约5亿吨煤炭消费和10亿吨二氧化碳消耗。
第二个机会是国家实施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机会。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年内解决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5亿吨钢和5亿吨煤炭的目标,经过八年的实施,全国钢铁产能下降了25亿吨,10亿吨煤。 同时,大约 14亿吨带钢全部清零,4亿吨落后水泥也被淘汰。 此外,在京津冀周边地区,6清理整治2万家“散污”企业和集群。 考虑到长江保护,长江沿线城市1000多家化工企业搬迁升级,北京市减免了数千个非资本功能产业,这两项都为大气污染物减排提供了巨大的减排量。
第三个机会是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科技进步。 例如,国内煤电企业全部达到天然气排放水平,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也已启动。 同时,国内科学家还开发了世界一流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使每一个污染过程都能被准确捕捉。 污染处理过程可以科学准确,解决远距离、跨区域污染问题。 此外,国内科学家自主研发了多台监测设备,包括超级站、导航车、空气质量6参数监测站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乡地区,使他们能够准确掌握每个污染过程从产生、发展到消散的规律,有了这些台站,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解决“春烧垃圾、夏露天烧烤、秋烧秸秆、冬烧煤、常年焚烧垃圾”的顽固问题。
第四个机会是创建一流的环保检测体系。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一点部署,九点实施”真正成为现实,落实了当地人民对空气质量负责的要求,安排的每一项措施都实现了从布局到开发再到最终实施的闭环管理。 在过去的八年里,每一项措施的实施都是前所未有的。 要说经验,就是345,“3”是三大结构的调整,“4”是抓住四个先机,“5”是“减煤、消煤、整车、污染治理、抑尘”五条路径,每个环节都不一样。
刘炳江指出,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煤源污染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表现的特点是重污染仍频频频发, 而产业结构偏向化工、能源结构偏向煤炭、交通结构偏向高速公路,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刘炳江表示,二氧化硫治理比较彻底和成功,但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还在路上,特别是目前气象问题,如春季沙尘、夏季高温、冬季厄尔尼诺等,给空气质量的改善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些新任务、新问题,此次印发的《行动计划》在总结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延续了“大气十项措施”和三年蓝天保卫战的有效经验做法,主要参考了“减煤、 减压、车辆控制、污染控制和抑尘“,这些内容将继续反映在文件的不同章节中。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坚持PM25、改善是主线,目前我国空气质量污染仍是PM25是主要矛盾,清除PM2坠落目标的5。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污染,大力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尤其如大家所见,交通部门低碳绿色转型的量化指标最多,这是本文件的一大亮点,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三是加强联防联控,这是近年来空气质量治理比较成功的经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2+26”城市转变为“2+36”城市,长三角和京津冀基本协同,对东部地区整体开放化和治理。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