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潘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总书记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是对新时代党的领导领导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一流的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而且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意识形态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思想产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只有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深入学习贯彻民族文化思想,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能否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文化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明显,但“西强我弱”的国际格局并未发生根本逆转,西方国家在文化输出和媒体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激荡性强,世界文化潮流激烈交锋,我国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先进积极思想占据主流,但一些落后观念和消极观念依然存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 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文化思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它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世界文明格局的变迁中更好地建构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力量,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文化思想进一步夯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团结前进的根本保证。 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就能同心同德地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事业,不这样做,就会四散,各司其职,一事无成。 回顾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在百多年来同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和艰巨挑战的较量中取得又一场又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优良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文化思想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突出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壮大奠定了最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人心、意识形态的较量”,“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没有去处,也就没有地方可去”。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渗透和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在5000多年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和承载着新的现代文明。 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表明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活,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更加深刻,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 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阐释极为深刻,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科学的、系统的思想体系。 主要包括总书记对2024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的宣传思想工作“九个坚持”的认识2024年6月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文化建设“十四重”;2024年10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大重点”重大要求。 “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着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结合”特别是“二结合”的具体体现。 总书记围绕“两个大局”,提出了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点,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最重要成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进程理论与中华民族交流、交流、交融的历史规律的深度结合从群体视角看,荣与忧、福与难、生与死、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交流理论与中国各族群众“你有我,我有你”的客观现实的深度结合从方**的视角提出,正确把握共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思想的深度结合从治理角度看,强调中华民族多元融合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与中华民族“大统一”演化规律的深度结合。 这一系列关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论断,是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举措。 文化主体性是对一国或民族文化内在性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种文化要想在时空上具有引领性、凝聚力和辐射力,就必须有其主观性。 如果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就很难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英雄气概如果没有对自力更生的强烈文化信心,就没有坚定的意志继续走在所选择的道路上。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要增强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只有在精神上站稳脚跟,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屹立不倒。 只有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2024年8月10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广西百色市龙林自治县迪镇阿甘屯村的村民们在生火祭火、祭祀杜鹃、擦秋、抹脸、篝火晚会等民族活动中庆祝节日、传递祝福。 图为村民们展示彝族传统风情——擦亮秋。 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为中华民族塑造强烈的共同体意识,是弘扬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创新的重要支撑。 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延续中华文化脉络,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的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对古人的简化,而是以古为当,辩证取舍,带新出新,摒弃消极因素,传承积极思想,“以古人的规则打开自己的生活”。 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走向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假设任何传统的东西都是完全正确的,并走向文化保守主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提炼和展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 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连贯多元、九州统一的大统传统”,而且赋予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内涵,是当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 是“诚信”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结晶。 回顾历史,从赵武陵王虎府骑兵到北魏孝文帝孝文的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其才汉歌”,都不是文化互学、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 正是由于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和融合,才使今天的中华文化经久不衰、崭新正是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才有了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基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关键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和加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只有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以学习贯彻优秀文化思想的实际行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锻造工作党的民族工作同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密切相关。 要深入学习贯彻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确保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进理论研究。 继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 要加强对文化思想和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和阐释。 立足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说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原理、理论和哲学。 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确定研究方向,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加快形成我国独立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 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加强宣传教育。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证,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明显优越性。 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干部党员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深化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宣传教育。 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院)、干部院校、社会主义院校的课程体系。 要加强对各族师生的教育,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编写各学期课程教材和辅导用书。 要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在主流和网络上开展理论讲解、政策解读和故事呈现。 要建设一批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打造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物古籍展示。 要依托“道中国”,以创新的方式推广品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加强共同价值观。 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将继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 以伟大的党的建设精神为源泉,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 坚持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统一,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推进《中华民族交流、交流与融合史》编纂工程,编纂中华民族通史,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养工程,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素养、生活方式等方面向现代化迈进。 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结晶,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长远而根本的是加强文化认同。 要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构建中华文化特色、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形象的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各民族共同的中华民族形象,在城乡建设规划和重大活动中广泛运用。 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合,创作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优秀图书、舞台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网络艺术作品,充分吸收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 要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少数民族民族文艺演出。 要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标准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广使用国家编纂教材,科学保护各族语言文字,通过语言交流增进精神纽带、命运与共。
玛纳斯、格萨尔、江噶尔三部民族英雄史诗是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瑰宝。 2024年7月13日晚,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举办的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上,三首诗诗同台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 图为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歌舞团演员表演《健儿》。 新华社记者张宇摄捍卫意识形态立场。 思想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工作。 要夯实思想工作主体责任,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继续消除民族极端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毒害。 要严格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工作,清理查处煽动少数民族的出版物、标志、标志,进一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 要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交往特色的中华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 完善民族因素网络舆情联控机制和民族宗教舆情审批管理机制,规范网络社交展示。 要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挑拨民族、煽动民族歧视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提高网络治理法治水平。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在新的征程上,全国民委系统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并实现“两个维护”,继续加强对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和阐释,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建设强国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寻求 tru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