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东南亚读博士的大学生老师最底层的选择,选择“不得不”。
2024年,中国学问服务中心发布出国留学认证补充说明,指出一些国家的大学和中介机构以降低入学条件、毕业要求或缩短习学制等为借口,开设了各种**课程,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并声称他们可以在中国轻松获得海外文凭。
在呆了两个多月后,许彦第一次看到了马来西亚的大海。 2024年7月底,她趁着学校放假,和朋友一起去马六甲旅游,马六甲离她所在的位置有100多公里。
2024年获得硕士学位的徐燕拒绝了新疆一所大学的教学邀请,选择在马来西亚的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24年5月,她从中国前往马来西亚开始博士研究。 出发前,徐岩充分准备了相关资料,计划在雨季来临前享受大海。
然而,导师为她设定了紧凑的**时间表,使旅行成为一种奢侈。 除了应付毕业的艰巨任务**,徐妍还时不时地回应朋友的疑惑。 有人问,老师会用中文教吗?有人开玩笑说,他们打算去旅行,顺便拿个博士学位起初,她会认真地回答这些疑问,但后来她变得“懒得解释”,因为“问问题的人真的不在乎真实情况”。
近两年左右,出入境人数大幅减少,但东南亚留学市场却异常“火爆”。 不仅像徐燕这样在东南亚攻读博士学位以求教岗位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许多留学中介也反映,在职大学教师已成为中国学生到东南亚攻读博士学位的主力军。
一位经纪人这样描述这群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学校里的'普通人',学业不够好,无法进入顶尖大学,但他们不想平庸,仍然想获得更高水平的工程学,晋升为副教授,或者现在转到更好的学校。 ”
博士学位已成为大学系统内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受访大学教师介绍,由于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竞争激烈,加上个人学术水平和经济状况的考虑,东南亚已成为他们集体选择的“必备”之地。
“宽进严出”是现实的写照。 身处马来西亚,徐妍还要应对来自国内社会**的焦虑。 首页的个性化推送充斥着真假谣言:例如,2024年6月,邵阳大学引进菲律宾大学23名博士的消息传出后,厦门一所大学据称拒绝招收东南亚大学博士。
再比如,一些留学中介会发布“包通、包毕业、包认证”和“两年后就能毕业”的广告。 针对这些广告,许妍怒气冲冲地提高了嗓门:“根本不是这样!QS排名前500名的大学中,哪所可以“轻松获得”?”
她为如何满足毕业要求而焦虑。 2024年8月,徐燕申请并被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录取,攻读为期三年的博士学位。 泰莱大学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284位,与中国大学最接近的是中山大学,排名第267位。
在疫情的影响下,徐彦在中国开展了一年多的在线课程。 直到 2022 年 4 月 1 日马来西亚重新开放边境后,她才前往吉隆坡。 此时,她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博士学位的第二个学期,学校已经没有正式的课程安排。
在刚刚结束一个多月的假期中,除了去马六甲的短途旅行外,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租来的房子里度过,面对着电脑分析数据和写作**。 她首先需要完成一个小的**,根据毕业要求,必须至少被收录在Scopus数据库中。 此外,她还进入了第三个博士阶段,需要尽快完成毕业**。
截至2024年3月底,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徐妍终于通过了她的开场答辩。 与其他同时入学的中国学生相比,她已经被认为是学术上的佼佼者。 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参加开庭答辩,有的则被导师要求在半年内作进一步的修改。
在刚刚过去的9月7日,徐妍完成了数据分析中最关键的部分,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她计划在 11 月进行中期答辩,如果一切顺利,她的导师预计她将在 2023 年 3 月完成最后的答辩。
许妍觉得自己对导师设定的时间表有些匆忙,她觉得导师高估了她的进步。 她定下了自己的底线,希望2024年能顺利毕业,哪怕推迟半年也可以接受,“毕竟是三年制课程,推迟半年勉强可以接受。 ”
对于其他国际学生来说,情况并不容易。 张媛是广东一所民办大学的老师,在一家外企担任HR,让自己沉浸在英语环境中。 然而,当他就读于排名第二的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时,他发现自己在与导师的沟通中遇到了困难。
在与导师的第一次线上会面中,张源几乎一无所获。 导师的英文发音有浓重的马来口音,语速快到张媛几乎听不懂。 “导师说话像弹钢琴一样,发音不清晰。 半个小时过去了,张远只能不停地用“好”“我明白”来应付。 后来,他们改用文字交流,直到两三个月的课程适应后才恢复语音对话。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入学要求并不高,雅思5分,甚至低于排名较低的学校。 然而,张媛发现,5分对应的英语水平远低于实际班级要求。 他向导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导师回答说,学校希望为学生提供更多改变学历的机会,因此采取了“宽进严退”的政策。
与此同时,张源的一位同学,也是国内一所大学的老师,由于英语基础差,无法与导师进行有效沟通,于是很快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 然而,即使他们到达新学校,仍然存在沟通障碍,他们最终不得不辍学。
邵阳学院出事后,张媛对这个选择越来越觉得不合时宜,“别人可能觉得你的医生混了,只有你知道,这是仔细看的。 ”
不过,回过头来看攻读博士学位的初衷,不管是徐妍还是张媛,他们都承认,选择并不多。 东南亚的博士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学术水平平庸的普通人,要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有哪些选择?
对于徐燕来说,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一直是她的人生目标。 她从小生活在大学家庭区,这是她熟悉的环境。 此外,作为独生子女,教师职业为寒暑假提供了时间,让她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2024年,徐燕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她很快发现,与三年前她本科毕业时相比,大多数能够招收硕士生的大学都将他们的学术要求提高到了博士。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要想当大学教师,硕士学位基本是不够的。
徐岩最终在新疆的一所大学找到了一份教职。 但是,为了留住人才,学校要求新员工签署一份为期5年的服务协议。 这与她的计划相冲突,因为按照徐妍的计划,她需要在30岁之前完成博士学业。
现在这所学校的要求是硕士学位,但3年后,最低门槛也可能是博士学位。 徐妍的求职经历让她感到危险。 她放弃了手,决定先投身于博士学业。 她觉得既然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必需品,她就应该趁着青春,把学业进行到底。
程浩宇和徐彦有着相似的经历。 2024年硕士毕业后,程浩宇进入云南一所民办大学任教。 经过一年的工作,他深深感受到博士学位在大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教师职称的评价中,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差异转化为对选拔时间的严格规定。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下发了《省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条件》,规定博士一进校即可应聘讲师,最快两年内可晋升为副教授。 硕士毕业生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从助教晋升为讲师,再获得五年的讲师资格才能申请副教授。 评判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如果一个更年轻、更优秀的同事脱颖而出,他们可能会被抢走自己的位置。
在大学的评价体系中,博士学位的受欢迎程度正在逐渐提高。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硕士学位几乎不可能进入大学教学岗位。 (*视觉中国)。
程浩宇在东南亚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是受到一位同事经历的启发。 在马来西亚一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同事的妻子被贵州一所公立师范学院录为高层次人才,而她的同事则被学校分配了一份工作作为家庭成员。 拥有博士学位可以解决这对夫妇的就业问题。
学历的优势也会直接体现在工资上:每月额外发放5000元津贴,一年收入增加6万元。
在程浩宇所在的部门,有40多名教师,其中2人在国内高校攻读博士学位,9人在马来西亚“准”医生,包括他在内的5人都是2024年刚刚取得资格的。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同事都是90后,计划在35岁之前毕业,“这样他们就有机会进入大学系统”。
对于高校来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例如,高校申请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机构时,学位委员会规定,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不能低于25%。 45%的申请者需要申请博士学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朝晖认为,这与高校的资源配置体系有关。 “中国大学的发展思路仍然是资源向头部倾斜”,能够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意味着学生素质、科研资源和资金配置将大大提高。
因此,鼓励教师申请攻读博士学位以提升其资格。 在程的学校,教师被允许无薪出国深造。 张源所在的学校还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如果能与学校签订协议,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服务一定年限,学校还将提供15万元的学费补贴。
徐燕把读博士看作是另一种工作形式,“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获得安家补贴,这种收入和赚钱没什么区别,不是吗?”
选择您可以执行的操作。
对于徐岩来说,去东南亚读博士曾经是普通大学老师心目中的最后选择。
徐彦最初的首选是在国内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回想起自己的面试经历,她形容这是一场“灾难”,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5分钟。
面试官问了她几个问题:她父母的学历和职业,她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是哪所学校,以及她的高考成绩。 说完,老师们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感觉结束了,很冷。
对于在职教师来说,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减少在职博士名额的数量。 早在2024年,《南方周末》就梳理了39 985所高校的博士招生规定,其中5所高校明确规定“不招”或“原则上不招”“不招”在职博士; 13家控制在职医生比例; 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比例,但有一些限制,比如“每个导师最多可以招一个”。
徐志平是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讲师,对学术劳动力市场研究有着长期的兴趣。 在他看来,国内高校出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目的,减少了在职博士生的数量。 结果,大学教师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对非全日制博士的需求在增长,但供应却没有相应扩大,甚至萎缩。
因此,一些在职教师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 徐彦最初考虑的是澳大利亚。 她做了详细的经济计算,发现一年去澳洲留学要花三四十万元,读完一个博士学位要花几百万块钱。
相比之下,选择在马来西亚攻读博士学位的费用是工薪家庭可以承受的:徐燕估计三年的学费在10万元左右,加上一年的生活费和往返机票,如果小心的话,总费用可以控制在30万元以内。
菲律宾某留学机构在其***上直言不讳地介绍,菲律宾留学是“顺应市场需求而生的产品”,主要面向两类受众:需要申请留学积分安顿下来的人群和考核职称的大学教师。
文章形容菲律宾是一个性价比高的选择:“虽然大学口碑一般,但成本确实很小,时间很短,博士生导师对学生没有太多限制,学历完全正规。 ”
在马来西亚担任留学顾问的专业人士董林发现,大多数顾问倾向于选择排名不高但被中国学术研究服务中心认可的大学,“他们不想为了读博士而学太多,他们只想获得雇主认可的学位”。
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Cheng的一位同事最近决定去马来西亚攻读博士学位,而他本人则在QS排名第21位的香港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董林的咨询对象中,也有一些来自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等欧美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刷”一个学位。
留学代理行业关注者注意到,新冠疫情后,东南亚留学热潮已经出现。 按照传统思维,疫情期间出国变得更加困难,留学生人数应该大幅减少,但正是通过“出不国”,留学中介才找到了商机。
2024年4月3日,中国学务服务中心发布通知,指出如果国际学生受疫情影响,无法按时返校,选择以**方式修读部分课程,则在国外停留时间不符合学术体系要求, 并且不会影响学位资格的认证。虽然CSCSE没有规定在国外停留的时间长短,但博士生通常要求在国外停留一年以上。
这意味着疫情下的留学生不需要出国,可以通过**方式在中国完成学业。 这无疑为在职大学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
根据马来西亚全球教育服务中心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留学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多,从8,876人增加到19,202人。
高校虽然办得认真,但中介的骗子却把一切都搞得乱七八糟,这是董林对疫情后东南亚留学市场的感受。 为了赚钱,一些中介机构采取了各种伎俩。
张源最终选择了马来西亚,却被中间人误导了。 当时,经纪人告诉他,他已经报名参加了“寒暑假博士”项目。 听起来很轻松,我正常上班,寒暑假上课,我不会耽误工作,而且可以轻松拿到博士学位。
然而,直到他入学后,他才发现,根本就没有“寒暑假医生”这回事,只有专兼职的区别,在职通道通常不对外国人开放。
在咨询过程中,有中介将他推荐到助教班服务,额外支付了10万多元的费用,并承诺有一名中文助教在班上服务。 然而,他后来得知学校从未提供过这样的服务。 张源推测,这可能是中介自己找到的翻译,然后包装成所谓的“学生助理”产品。
随着中国学生的涌入,一些大学也降低了标准,放宽了配额限制。
2024年3月,中国六福发布了关于疫情期间出国留学认证的补充说明,提到了这一现象。 据解释,一些国家的大学和中介机构以疫情为借口,开设各种**课程,通过降低入学条件、毕业要求或缩短学习和习时间等方式招收大量中国学生,声称不出国就能轻松获得海外文凭。 随后,该公司宣布加强对九所大学的审查,其中包括在马来西亚私立大学中排名第二的锡特里亚大学。
不久前,刘岩的留学生***有一位来自西特里亚大学的学生抱怨学校招收了大量中国学生,导致博士生导师短缺。 有些学生在马来西亚已经一个多月了,仍然没有联系他们的导师,感觉被骗了。
马来西亚北婆罗洲大学学院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2024年8月,该校以“涉嫌在疫情期间扩大面向中国市场的招生规模,通过**输出大量低质量课程”为由,暂停了该校的学位认证申请。
一些留学中介的“红眼”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的恶性循环。 在张源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留学经历中**,不少都在揭露学校存在的问题:博士生导师的学术支持不足,一位老师可能带领十多个学生; 学生的学术能力参差不齐,能一起做研究的人不多......
在张源在社交平台分享的留学经历中**,不少都在揭露学校存在的问题:博士生导师的学术支持不足,一位老师可能带领十多个学生; 学生的学术能力参差不齐,能一起做研究的人不多......
介绍他上学的经纪人看到了这一点,并鼓励他分享更多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经历。 “这不会影响你的生意吗? 张元疑惑道。
对方回复说,他也很生气——他的同龄人答应“补上”,并收取高额费用,扰乱了正常的留学秩序。
Dr. “Inflation” Dong Lin 在知乎上拥有 7,040 名粉丝。 他每次提供158元的付费咨询服务,已有近500人购买。 仅凭这项服务,他就赚了7万多。 我们的许多客户都被中介人欺骗了。
有中介承诺入学后提供作业写作和毕业指导服务。 一位顾问为此付出了两三十万元,中介收取了一笔费用,但只是修改了语法,调整了逻辑,无法对研究方向提出更具体的建议。
在董林看来,去东南亚读博士的高校教师,就像是中介收割的“韭菜”。 这不仅意味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充实,而且最终的博士学位也可能贬值。
他指出,再过两三年,在疫情期间成长起来的东南亚博士几乎同时毕业,重返国内就业市场,他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即使是不担心就业的在职教师,也可能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好处。 "
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徐志平与导师沈红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们测量了国内大学对学术工作的需求,结果显示他们需要招聘 470,000名新医生。 根据研究,大约一半的博士生选择进入大学,按照这个速度,他们需要有9需要40,000名全日制博士毕业生来满足需求。 然而,当时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人数稳定在5人大约50,000人。 因此,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对博士学位的需求“远远超过供应”。
然而,这种供需关系现在已经逆转。
徐志平解释说,这一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博士毕业生人数将大幅增加。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招收博士生12人580,000人,其中50人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950,000人。 2024年博士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按10%的扩容上限,在校生人数超过13万人。
供需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海外博士选择毕业后回国; 受疫情和一流学科评价影响,近两年高校教师招聘人数有所减少; 此外,随着应用科学大学的兴起,这些机构对教师的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对博士学位的重视不再只是优先事项。
在徐志平看来,目前,选择去东南亚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在职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然而,无论毕业后,博士生为了在未来找到教学岗位,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环境。
徐妍现在很庆幸自己选择提前进入博士项目。 2024年入学时,她和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入学,当时有7个,2024年有10多个学生。 然而,在 2022 年初,她的一名学生想申请泰莱大学的博士学位,却收到了学院的通知,由于缺乏师资力量,停止招收学生。
《南方周末》的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如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的艺术专业和博特拉大学的管理专业,已经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停止招收国际学生。
你必须在与时间赛跑中毕业,尽快找到工作。 徐岩认为,就业压力让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 至于自己未来的求职目标,她不敢想太多,“不管是双一流大学,还是沿海或省会城市的学校,我都没考虑过,只要能考上普通大学,我就心满意足了。 ”
以上内容信息**为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或影射任何真实的国家、政治制度、组织、种族或个人。 以上内容并不意味着本文作者认同文章中的法律、规则、观点、行为,并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本文作者对上述任何或相关问题概不负责,也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责任。